中國民航快速發展,機場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源
7月6日,中宣部舉行記者見面會,邀請民航系統黨員代表圍繞“為了人民的美好航空出行”與記者見面交流。會上有記者提問黨員代表們,對于中國民航事業的發展有哪些深刻的感受和感悟呢?在加快推進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的重要節點上,各位對于各自之后的工作又有哪些期待和規劃?
首都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副總經理、黨委委員孔越回答,作為一名有33年黨齡的民航人,我一直在民航工作,親眼目睹了我們國家民航事業的發展。可以說,從一個開始的跟跑者到并跑者,到最后領跑者,現在我們正在逐步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邁進。剛加入首都機場的時候,我們只有一個小的1號航站樓,7萬平方米,而且還沒有高速路,要走輔路,非常的不方便。到了1999年,我們有了2號航站樓,2008年我們有了3號航站樓,后來又建成了大興機場。中國民航這幾十年的變遷,從機場的角度來講,大概十年就會有一次大規模的改擴建。北京現在已經步入了“一市兩場”的發展階段。上個月隨著成都天府機場投運以后,成都也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個進入“一市兩場”的城市。從機場這個縮影來講,中國民航的發展速度還是蠻快的,現在中國民航運輸機場有246個。
第二點體會,我們看旅客吞吐量的發展,從首都機場來說,只有1號航站樓的時候,到1993年才達到了1000萬人次,從1000萬人次到2000萬人次,用了七年時間,2000年旅客吞吐量達到了2000萬人次。從2000萬人次到3000萬人次,用了四年的時間,2004年旅客吞吐量達到了3000萬人次。從3000萬人次到4000萬人次,我們只用了一年,2005年就達到了4000萬人次。直至2018年,首都機場吞吐量達到了1億人次,在世界排名第二。從中國民航旅客吞吐量的發展速度來講,是日新月異的。我們中國民航最高年份每年旅客吞吐量是6.6億人次,這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三個體會,中國民航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服務越來越好。八十年代的時候,不是所有人都能坐飛機的,坐飛機還要憑介紹信呢。后來慢慢的,我們市場開放了、運力增加了,有了紙質票,后來又從紙質票發展到電子客票,后來再到可以線上值機、選座等,服務越來越好了。現在航線網絡更發達、便捷性更好,從北京飛往上海、飛往廣州、飛往深圳的航班都呈現了公交化的趨勢,基本上每半小時一趟,有的20分鐘就一趟,發展進步我們大家是看得到的。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民航人也在與時俱進。我們提出了要建設具有四個特質的機場:第一,是平安機場;第二,是綠色機場;第三,是智慧機場;第四,是人文機場。我們叫做“四型機場”,這是未來民航機場建設的行業標準。
縱觀現在和未來,我們感覺,當今的機場已經不是一兩條跑道加航站樓、供人們上下飛機的場所了,它是一個集航站樓、火車站、地鐵、酒店、會展、博物館、圖書館、娛樂設施、商業氛圍于一體的綜合交通體。當今的機場也不只是由鋼筋混凝土搭建的冷冰冰的一個“城堡”,而應該是提供有溫度的、有人情味的、智慧的、環保的、人文的一個城市名片和城市“會客廳”。當今的機場,也不僅僅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交通基礎設施,它還應該是帶動一方經濟,能夠促進一方經濟發展的動力源。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建設中的大興機場時,指出北京新機場建設是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謝謝大家。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