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海航工作了21年機務的公開信
圖自:微博@goneless 文自:民航社區
我是海航的一名機務,通俗的講就是修飛機的,是海航40多萬員工中普普通通的一員。從一畢業就加入海航,到現在已經21年了,只想安安穩穩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照顧好家人。看到最近外界對海航有不少猜測,甚至是毫無根據的編造臆想、捕風捉影,作為一個在公司待了小半輩子的員工,真心覺得有話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海航創業至今有25年了,從地方性航企到世界五百強,風風雨雨也算經歷了很多,我經歷過的最困難的一次考驗是03年非典,那次是全國性的大災難,大家都不敢出門了,不出門哪還有人坐飛機呢?最嚴重的時候接到的航班上只有十來個人,還是因為工作不得不出門的旅客,挨個測過體溫沒問題才能下飛機。飛機都趴在停機坪上,飛機飛不起來,公司效益當然會受影響。但大家依舊按部就班地上班、做好自己手頭的活兒,雖然工資是少發了,可大家也都能理解,我聽說還有飛行員帶頭不要績效工資。那是我來基地的第二年,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感動,大家心多齊啊,都覺得困難是暫時的,困難的時候幫公司一把,公司恢復了個人也會好。
非典一過,因為海南溫度高,非典病毒高溫下存活不了,成了幸免的的地方,海南島旅游因此大熱,大家都涌到島上來度假,公司運營也馬上回到了正軌,結果年終獎發下來,不僅把之前少發的工資全給補上了,還多發了不少。當時老師傅們就總和我們說,“放心!無論到什么時候,公司都不會虧待咱們的!”我待了21年,這句話對我們一線員工來說,一點兒也不假。
有人覺得海航是靠金融杠桿搞資本運作、靠在全世界買買買發展起來的,作為進入海航十幾年的老員工,我實在不敢茍同。每一個海航人都知道,海航能有今天靠的是所有人踏踏實實干出來的!單單2017年公司就飛運送了1.2 億旅客,這些都是靠一張張賣票、一架架飛機保障出來的!我所在的海航航旅就有20多萬員工,整個海航集團全球有40多萬員工,沒有一家搞資本運作的需要這么多人!身邊同事的工作狀態、敬業程度,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體會。一線就不說了,國興大道上的新海航大廈,主要是上行政班的,晚上十點、十一點很多樓層上都是燈火通明,都是海航員工在加班,真的可以說是國興大道上的長明燈了。有時我們內部也開玩笑,說在海航工作就和資產一樣算是“加速折舊”了。但這種工作節奏對于年青人來講未必是壞事,有付出自然有回報,所以在海航30歲左右的部門領導、公司領導大把大把。
說到我自己的工作,作為航空公司機務,飛機的維修檢查大多數都要在機坪上完成,我們自己常開玩笑說工作場地是“冰火兩重天”,新疆基地春節前能到零下30多度,海口基地夏天機坪地表溫度最高能超過60度。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工作需要24小時待命,手機24小時不關機,沒有固定的節假日。只要飛機在運行,就會有人堅守崗位,我們要確保把適航狀態的飛機交到飛行員和空乘手里。很多機務的年三十都是在機坪上過的,誰不想過年回家陪陪家人呢,但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保障好每一班航班。
現在,公司在機務維修方面,發展到30多個維修基地、200多個維修站點,旗下國內外航空公司已經有近20家了。海南航空穩居國內航司第一陣營,安全在世界排名位居第三,服務排名也進入世界前十之列。地方性航司也陸續在嶄露頭角,像天津航空連續兩年都是國內主要航司準點率第一。可以說,搞航空,我們海航人是專業的,我們打心里覺得自豪。
外界看來公司現在很龐大,并購得有點看不透,但其實主業還是在航空和旅游,我們內部有個說法很流行:“飛機飛到哪里,酒店就收購到哪里。”不只是酒店,主要的并購業務都是圍繞航空展開的,非洲和巴西的航空公司、德國的哈恩機場、Swissport地服公司、SRT飛機維修公司、Gategroup航食公司、希爾頓酒店等等這些,看得出來是有一個很大的雄心在里頭的,-雄心的背后是有商業邏輯在支撐。何況,事實也證明我們買的是優質資產,是劃算的買賣,公司投資希爾頓酒店以后股價就開始漲了,幾個月就漲了20多億美元。賣了那是在資本市場掙外國人的錢,不賣拿著也是并購了世界知名酒店品牌。這樣的買賣,哪里不劃算了呢。
有時我們員工聊天時也猜想,海航事業都做這么大了,老板還要帶著公司不斷往前跑,圖的什么?要是我們,完成一個人生小目標,早就去環游世界享受人生了。可能自個沒到那個階段,也沒有那個境界。聽說創業早期還在大英山機場的時候,剛剛引進第一架飛機,創業領導在機場轉時就說,什么時候咱們的飛機才能停滿整個機坪啊。感覺海航的創業領導確實是有雄心壯志,可能和那個年代的其他企業家一樣,想建功立業,想為國家、為后人留下些東西。王健總在有一次講話里提到:“提到日本,人們會想到索尼;提到韓國,人們會想到三星。什么時候提到中國,人們就能想到海航?我們的服務要體現中華民族的熱情好客、東方之美,要打造一個中華民族的世界級卓越品牌!”25年過去了,海航服務好已經成為口碑,在世界上也拿了很多獎項,我相信離夢想是越來越近了。
打心底里來說,我挺感恩公司的。畢業的時候覺得公司很年輕、很有朝氣,就過來了,現在也把家安在這兒了。剛進公司的時候,在美蘭機場過夜的飛機還不到10架,而且都是海航自己的,一個車間里十幾號人也就夠了。現在,過夜飛機能有70多架,除了海航自己的飛機,還承接了其他航空公司的航后維修業務,車間擴張到了四個,一個車間上百號員工,十多年前根本不敢想。工作沒幾年我就被選派去學習一個新機型的維修知識,學完回來就直接上手操作。過了三年又主動申請去學習另一個新機型,加上后來帶徒弟,對自己的歷練真的很大,在其他公司是很難給一個新人這么多機會的。現在的年輕人坐不住,總想出去看看、愛跳槽,想想我們大學畢業的時候,同班連帶我有四個同學一起加入了海航,十幾年過去了,除了一位因為家庭原因離開公司,我們三個都留到了現在。從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到如今能夠在工作中獨當一面,海航不排資論輩,不講關系,只講能力和貢獻,真的可以說是年輕人的理想平臺。
公司剛成立還在大英山機場的時候,陳峰總等創業領導有空就經常來機場跟大家聊天,噓寒問暖,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過年三十值班的時候,還會來基地和大家一起聚餐,給大家敬酒。幾十年,這個傳統公司一直傳承了下來。海航還有一個不成文的內部規矩,出去聚餐一定是級別最高的領導買單,其他人也都是習以為常,這些小事也都是海航獨特文化的體現吧。
寫了這么多,想到哪寫到哪,估計大家看得也比較暈。總結的話,我想說,海航是一家有獨特文化和發展道路的企業,也是一家有追求、有抱負的企業。海航的今天是40多萬海航人辛辛苦苦干出來的。海航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在這里度過了職業生涯黃金期的一半了,未來的一半我也希望繼續在這兒度過。我相信即使暫時遇到一些困難,公司也一定能夠克服,因為公司上下大家心在一起,沒有什么坎是過不去的。有句話說得好,“凡不能打倒你的,都將使人更加強大。”我期待著這一天。
江小白
2018年2月11日 發表于“民航社區”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華夏航空:接收一架CRJ客機 機隊規模增至40架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