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昌賢:打造粵港航空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
金牛報喜去,福虎踏春來。在日前舉行的政協第九屆珠海市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新晉珠海市政協委員、珠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丘昌賢的提案引起了與會者強烈共鳴。
該提案緊貼粵港澳大灣區實際和航空產業發展趨勢,以獨特的視角、超前的眼光、詳實的資料、精確的數據把脈粵港航空產業融合與發展,這篇題為《深化珠、港機場合作,打造粵港融合發展典范》的提案,不失為是打造粵港航空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的助推器。
丘昌賢在當選珠海政協港澳界別委員之際,便向大會提交了7000余字的提案,可謂有備而來,本次提案可以說是其從事航空專業20多年來經驗的結晶。1990年,丘昌賢碩士畢業后,以管理培訓生的身份加入國泰航空公司,1999年擔任港龍航空公司中國華北地區總經理,2010年加入香港機場管理局,先后于不同部門擔任管理職位;2015年,丘昌賢被香港機場管理局委派到珠海的珠港機場公司擔任掌門人,統領珠海機場航空業務。2014年的珠海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剛剛達到400萬人次,可四年后的2018年,珠海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一千萬人次,2019年達到1228.3萬人次。
在虎年前夕,本報記者專訪這位新晉珠海市政協委員,聆聽其那顆仿佛專為打造粵港航空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而驛動的心。

擁有三個良好基礎
記者:作為新政協委員,首份提案便獲得大會高度認可,可見,珠、港機場合作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請問,您為什么要強調深化珠、港機場合作?
丘昌賢:之所以提出深化珠、港機場合作,是基于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眼下,深化珠、港機場合作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三個良好基礎。機會難得,時不待我。
首先是政治基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明確珠三角九市和港澳特區要協調發展、開放合作、互利共贏,進一步建立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關系,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可以說為深化珠、港機場合作舉旗定向;而民航局印發的《民航局關于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民航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的戰略目標,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國際航空樞紐多核驅動,澳門、珠海等機場多點聯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并下達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民航深化改革開放排頭兵和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先行區的相關任務,為珠、港機場的深度合作賦予了明確的方向;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近兩年的施政報告指出,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機場管理局按市場化原則投資入股珠海機場,參與其運營發展,進一步深化合作,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機場群,希望與廣東省在珠海共同打造高端航空產業群。
其次是空間基礎。香港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是連接亞洲和中國內地市場的重要樞紐,是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珠海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南與澳門陸地相連,是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全國知名的港口城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及人力資源、先進的制造產業群、完善的交通基建網絡。珠、港作為大灣區發展中重要的兩極,應借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契機可進一步推動雙方優勢互補、差異化融合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增添動力。
再就是產業基礎。香港機場連續十年蟬聯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亦是全球第四大國際客運機場,具備廣闊的航空網絡和國際關系,豐富的航空及物流產業管理人才及合作企業儲備,是大灣區往來各個國家的重要國際門戶,擁有成熟的國際及區域航空樞紐的優勢;珠海機場是珠江口西岸干線機場、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航空業務集聚中心,2018年成功跨入千萬級機場行列,可為國內主要城市超過2億人口的自由行、公商務旅客提供快捷的中轉和服務平臺。作為粵港合作中的先行示范,珠、港機場可進一步拓寬合作維度,深挖合作縱深,充分發掘港珠澳大橋的社會價值及經濟價值,努力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民航深化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的先行區,促進內地與港澳之間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廣泛交流合作,為建設世界一流灣區提供有力支撐。
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大局
記者:珠、港機場深化合作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何重要作用和意義?
丘昌賢:珠、港機場之間的深化合作既有利于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的戰略價值,推動珠、港兩地航空產業全面提升,也有利于促進珠海乃至大灣區經濟的發展及珠海自身戰略地位的提升;從長遠發展來看,對于促進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大局亦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珠、港機場深化合作,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資源流動聯通的創新舉措。在過去30余年間,香港對珠三角地區迅猛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過往的粵港合作關系以帶動大灣區東部為主,此密切合作關系成功打造了大灣區產業鏈。2018年,作為粵港澳三地共商共建共營的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標志性項目,港珠澳大橋正式建成通車,憑借大橋開通契機,大灣區西部理應成為新的經濟發展重點。依托大橋,珠海、香港陸路接駁的時間由3個小時縮短至約30分鐘左右,大大強化了大灣區三個獨立關稅區的連接,推動港澳與內地便利往來與互利合作。作為內地唯一與港澳陸橋相通的灣區城市,珠海應積極發揮大橋交通樞紐作用、提升大橋效益,促進三地的人流、物流、交通流、資金流緊密連接、有序流動,將人才、資本、技術、文化等資源要素集聚于珠海。
珠、港機場深化合作,是推動珠、港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未來,以珠、港合作為核心構建的珠港航空產業合作平臺,將使珠海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是將更廣泛促進區域合作,全面深化珠、港航空產業合作,通過吸收香港機場先進的管理文化及運營理念,推動業務拓展和文化交流,使航空產業成為珠海參與“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試驗田”;二是將更全面推動珠、港航空產業升級,助力珠海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中發揮重要作用。此舉將有助于帶動珠、港兩地客流、物流及人才的互聯互通,將珠海機場逐漸培育成航空客運區域大型樞紐機場和航空貨運“國際-國內”中轉型樞紐機場,并進一步鞏固香港機場國際航運樞紐地位。
珠、港機場深化合作,是推動粵港全領域合作發展戰略的精準落點。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和橫琴自貿區的建設,珠港合作領跑內港合作、粵港合作的愿景已逐步實現。珠、港機場合作作為粵港合作的精準切入點,憑借其示范效應,將全面引領珠、港兩地在合作模式創新;兩地可協商共建珠、港合作示范區,開辦大學園區、香港青年創業園、高新產業園等合作示范平臺。后續,還可將珠、港合作示范成果進一步向廣佛中江等灣區其他城市推廣,實現粵港在科創、產業和服務貿易領域的全面交流合作。
打造“經珠港飛” 以橋為“媒”融合發展
記者:珠、港機場深化合作將如何展開?在打造粵港航空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上做出哪些貢獻?
丘昌賢:未來,珠、港機場合作可分兩個層次開展,一是實現珠、港機場優勢、資源互補,以增加香港、珠海和大灣區航空樞紐競爭力;二是推動香港和珠海的協同發展,在兩地政府的支持下進一步推動高端產業發展的合作,以豐富合作產業的板塊和內容。拓展珠、港機場在客貨運、航空產業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加強戰略溝通,構建戰略互信,促進珠、港航空產業協同發展,打造粵港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和成功案例。
打造“經珠港飛”國際聯程轉運項目。將香港機場直飛境外200余個國際目的地的國際航線優勢,與珠海機場近90個內地省會及二三線機場航點的內地航線優勢進行深度結合,香港機場可以通過珠海機場連接國內航點,珠海機場亦可通過香港機場連接國際航點。“經珠港飛”項目可將內地航點旅客引流至珠海機場,經由港珠澳大橋輸送至香港機場,再抵達旅客最終的國際目的地;反之,國際旅客通過香港機場經由港珠澳大橋輸送至珠海機場,再抵達國內目的地。整個“經珠港飛”流程,旅客從珠海機場到香港機場全程僅需兩個小時的中轉銜接,較內地旅客直飛香港再銜接國外航班的平均轉機時間3小時更具優勢。開通“經珠港飛”服務,珠海機場將實際意義上具備國際航線的延伸服務,預計能吸一大批國內三、四線城市出境游旅客使用珠海機場作為出境游旅游的中轉點,還將吸引新的國際旅客通過香港、珠海兩場轉機進行中國入境航空旅行,這將進一步擴大珠海機場的競爭力。經預測,至2035年該項目將為珠海機場旅客吞吐量累計帶來5,000萬人次的增幅,國內三、四線城市航點亦將增加至139個。
同時,“經珠港飛”項目的落地,對于珠海的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使用“經珠港飛”的國際旅客,無論是從海外到內地還是相反路線,通過珠海所帶來的流轉效應,均可為珠海帶來巨大商機。以2023年項目落地為起點,預計截至2035年,“經珠港飛”項目將累計帶來1億人次增量,GDP總和接近1,900億元,可提供相關就業崗位超過10萬個。此外,“經珠港飛”項目對大灣區、港珠澳大橋及珠海機場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一是有利于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機場業務合作,創新珠、港兩地機場合作模式,實現兩場資源整合互補,創新陸空聯運模式;二是有利于“用好大橋”,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效能,樹立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新基建領域標桿;三是可以為珠海打下國際業務基礎,利于開展國際客貨聯運業務,為珠海機場未來直接開展國際業務做好鋪墊。
創建珠港航空工業園。航空產業作為珠、港兩地的共同支柱產業,對于兩地在經濟創收、產業發展及人才引進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其中香港航空產業為本地生產總值貢獻約330億美元,占總生產總值10%,創造約33萬個崗位;珠海的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貢獻53.23億人民幣。目前,珠海亦設有航空產業園,是珠海乃至廣東省戰略發展重點產業之一,擁有背靠國內龐大的航空產業市場,土地和人力資源均具成本優勢的特點。因此,珠、港可憑兩地優勢開展航空工業方面合作,打造飛機維修保養及改裝中心、高價值飛機零部件代工生產中心、高價值區域零部件配送中心、航空產業研究及培訓中心,形成對珠海現有航空產業的有效補充,爭取發展為覆蓋內地市場甚至亞洲的主要航空工業園及配送中心,使得珠、港兩地在政策支持、產業發展、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等領域形成進一步的協同效應及互補效應。
總之,作為灣區內兩大機場,珠、港兩地應深入推進珠、港機場錯位發展、相互引流,發揮“1+1>2”的疊加效應,實現大灣區民航協同發展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珠、港機場在客貨運、航空產業等領域的合作,亦有助于充分發掘港珠澳大橋的社會價值及經濟價值,使其充分發揮粵港澳融合發展紐帶的戰略作用,促進大灣區內資金、人員、物流等生產要素的流通,進而帶動大灣區高端要素和產業加快集聚,補齊區域均衡發展的短板,實現打造粵港航空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的目標,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馮智君 陳曉兵)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首都機場集團新春賀詞:篤志前行 雖遠必達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