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長水機場在磨礪中不斷成長
民航服務不僅體現于日常狀態,更體現于發生突發事件之時。或者說,真正考驗機場方面的,恰恰是在不可抗力發生之時。唯有通過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無縫對接”,才能換取理解與信任。
11月30日,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因大霧天氣導致大面積航班延誤。機場相關單位根據應急預案,迅速啟動I級應急響應,航班延誤旅客滯留得到及時高效處置。據了解,當日全天計劃起降航班680架次,其中進港346架次,出港334架次。經過及時處置,截至當日21:00,長水機場計劃出港航班241架次,已執行212架次;計劃進港航班235架次,已執行193架次。共取消進港航班79架次,出港124架次。截至22:30,長水機場大量旅客已疏散,航站樓秩序良好。(昨日《春城晚報》)
一場大霧,再次讓公眾目光和輿論聚焦長水機場。而這顯然不是長水機場因天氣原因而遭遇的第一場危機。2012年8月5日,剛剛啟用不久的長水機場因被雷雨天氣覆蓋,當晚共有10架航班被迫延時或取消,引發乘客“搶機”事件,甚至有乘客沖上了機場跑道;今年1月3日,同樣是因為大霧,長水機場出現嚴重航班延誤事件,近萬名乘客滯留機場,當晚,長水機場陷入不滿和質疑聲之中。
不變的是難以防范的天氣原因,而變化的是機場方面的服務水準和應急體系。和今年1月3日發生的“霧鎖長水”相比,此次航班延誤事件無論是在應急預案的及時啟動,還是供水、供暖、食品供應等基礎服務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升。這不僅把因航班延誤而導致的不利后果降到了最低,也有效地防止了有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在經驗與教訓、不滿與質疑之中,不斷成長與進步,這是應該給予肯定的。
發生航班延誤事件,乘客有不滿甚至過激情緒,是可以理解甚至是理所當然的。時至今日,打“飛的”已經成為民眾尋常的出行方式,一旦發生航班延誤,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乘客的切身利益。民航作為一種公共服務,乘客永遠都是上帝,航空公司和機場方面理應給予最好的服務。這種服務不僅體現于日常狀態,更體現于發生突發事件之時。或者說,真正考驗機場方面的,恰恰是在不可抗力發生之時。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霧”從來都不是理由,唯有通過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無縫對接”,才能換取理解與信任。
而很顯然,在某些方面,長水機場仍有不足。發生航班延誤事件后,公眾最迫切希望的就是及時獲取相關信息。然而機場的“預警”短信卻姍姍來遲,“96566”服務熱線也一直處于占線狀態,甚至機場大巴還在照常運行中。信息的混亂與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眾的判斷,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因天氣原因而延誤航班,并非長水機場獨有的現象,這事實上是航空業的常態。對此,乘客未必不能理解。正如一位乘客所說,“面對狀況,換位思考很重要!”但要知道,作為服務提供方,責任意識永遠是第一位,乘客的理解是建立在責任方提供優質服務基礎之上。沒有努力就沒有信任,沒有服務就談不上理解。長水機場的變與不變,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
長水機場屢屢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名聲在外。長水機場是全球百強機場之一,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和連接歐亞的繼北京、上海和廣州之后的第四個國家門戶機場。公眾有理由對長水機場的服務品質提出更高要求。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大數據促使航企由營銷型向運營型轉變
- 下一篇:解密順豐:離聯邦快遞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