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開放平和心態面對旅客吐槽
2月8日和11日,一名外籍旅客連續發表兩篇文章“吐槽”,批評內容主要針對國內某航頭等艙服務。該旅客從地面設施、餐飲服務、信息溝通和人員素質等方面,對航空公司頭等艙進行了圖文并茂的“展示”。兩篇文章在網絡上廣為傳播,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面對此類“網絡危機公關”事件,國內航企應該持有什么樣的心態。
為了更好地回答這一問題,有必要對民航運輸服務質量事件的處置歷程,作一個“粗線條”的回顧,尤其值得回顧處置過程中的“不正確”心態。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民航處置運輸服務質量事件歷經三個“不正確”的心態階段:第一階段是“怒”“驚”。此歷史階段的處理方式,往往是趕緊向上報告,力求封住消息的傳播源。第二階段是“怕”“推”。此歷史階段的處理方式,除了著力于封住消息外,還著重強調自身的“特殊性”,出現問題時服務場景的“偶發性”,不愿意從系統具體環節上去找問題。第三階段是“慌”“捂”。此階段是由于人們進入了網絡時代,上級幫不了,組織不出面,生怕網絡炒作不可控制,只好企求“熱點替代”或者想辦法讓自身的尷尬“沉下去”。
以上歷史階段的特定心理,也不是決然割裂的,往往相互交織。那么,在如今網絡時代下,航企應當持有什么樣的心態呢?簡而言之,就是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其前提是理性認識到“危機出現就是對話的契機”,并愿意抓住這樣的契機,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如何才算是開放平和的心態,面對旅客“吐槽”和網絡傳播的航企的負面消息呢?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思考,作出行為決策。
第一,核實“吐槽”的基本信息。如果信息屬實,則及時向公眾和“吐槽”旅客本人反饋航企的整改思路、采取措施,下一步著力解決的問題,以及暫時解決不了,需要旅客諒解的若干事項。可以通過企業“微博”等網絡渠道,與公眾展開一定層面的交流互動,聽取建議,進行釋疑和疏導。
第二,如果“吐槽”內容基本屬實,但有夸大情形,則可以采取約見或電話、網絡途徑回訪“吐槽”旅客,消除誤會。盡可能扭轉旅客對航企的負面印象。如有必要,也可以針對被“吐槽”夸大的環節,作出權威的產品形象展示,逐一回應夸大點,讓公眾理性甄別。
第三,如果認為“吐槽”旅客是主觀惡意行為,言論侵害了航企商譽。那么,輕則可以通過發律師函要求“吐槽”旅客發表公開聲明致歉,重則可以依法起訴其侵權行為。別忘了,通過法律途徑,就是請第三方來評理。時至今日,打官司不是什么丟人的事,要善于使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
航企危機公關切記要把握好“及時”“誠懇”“公開”“堅持原則”等要素。同時,航企要把握住民航正在向“航空大眾化”發展的基本方向,即“高端旅客”比重在縮減,“經濟艙”旅客比重在提高。這就構成了航企維護和處理公共關系的基本現實依據。筆者認為,基于對目前民航客源和需求結構的判斷,航企維護和處理公共關系亦應樹立“大眾化”思維。以此思維分析旅客需求特點和消費偏好,可能更有利于回歸公共航空運輸服務的本質,即如何“安全、便捷、高效”地實現廣大旅客的空間位移。當今社會的“從簡風”,直接帶來了“高端客源”結構的變化,同樣也應該引發航企服務觀念的進一步轉變。
文章開頭引述的旅客“吐槽”事件,從一個側面提醒航企,需要重新審視服務的本質內涵。在大眾化航空時代,航企應通過整體提升服務能力,體現系統運行質量水準,而不是從局部去做“息事寧人”式的高標準補償。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溫馨細節能夠彌補民航不足
- 下一篇:一座城市能容“雙樞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