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誤,不能誤了溝通
近一段時間,微信朋友圈里已經被航班延誤的話題刷屏。出行的人們要么滯留在機場,要么剛剛從遲到的飛機上下來。在吐槽之余,也不難發現,大多數人其實對航班延誤本身并無意見,而是對延誤的具體原因缺少告知和機場、航空公司的處置辦法頗有微詞。
從這一次國內航空大面積延誤來看,實際上就是一次壓力測試。首先就是對空管、機場與航空公司綜合應急能力的考驗,比如事前的信息發布,現在看來就有點混亂。針對自本月20日開始出現的延誤,民航空管曾發布消息,稱受其他用戶高頻度演習活動影響,要求各公司按航班量的25%進行調減。26日,發布大面積航班延誤橙色預警,預計27日上海區域9時至11時有空域繁忙情況。28日晚間,又發布紅色預警,預計29日14時至18時上海兩大機場通行能力下降75%。而國防部網站消息稱,將從7月29日起,在東南沿海方向舉行實兵演習。其中的空中演習勢必會對民用航空的正常運營帶來一定的影響,并指出軍演對民航影響是有限的,不是造成航班延誤的主要因素。
航班延誤的原因是多樣的,但大面積延誤基本上是流量管制或天氣因素造成的。很顯然,軍演疊加惡劣天氣,是這次大延誤的主要原因�?墒强展芘c軍方在消息發布上似乎缺少足夠的協調,具體時間、原因等關鍵信息沒有統一口徑。這就容易造成外界的無序解讀,甚至為謠言制造者留下了想象空間。
實際上,坦承延誤原因,無論是軍演還是天氣因素,都能得到公眾的充分理解。大部分網友都明確表示,支持民航為軍演讓出空域,表達了擁軍愛國的熱情。天氣原因更是關系到航班安全,乘客們當然不會有什么意見。所以航空公司等相關負責人,完全應該加強軍民協調,有一說一,把航班延誤的具體原因說清楚,不要簡單地把大面積延誤統統歸結到“演習”上。這不僅反映了民航空管、機場方面的一種“懶政”思維,甚至還有轉移矛盾的嫌疑。
另一方面,航班大面積延誤作為客觀現實,也是對乘客素質的檢驗。無論心情如何焦急、如何不滿,作為航空器的使用者,應當充分認識到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占座不走、沖上跑道、攻擊工作人員……種種不理智的舉動,不僅威脅其他乘客的安全,還會給自己帶來更多麻煩。臺灣復興航空GE222班機在澎湖發生墜機后,載滿返鄉客的次班航班起飛一小時后折返高雄,在還不知道前面航班已經出事的情況下,全機乘客都沒有反對或質疑機長決定,顯示了大家對航空器安全規定的尊重。
只有民航的管理運營方與民航的使用者,都能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及時溝通信息、疏導情緒,大家站到一起來解決問題、守護安全,才能將航班延誤的不利影響降到最小,也才能維護空中飛行的安全。
責編:admin2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