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一答”說說航班延誤那些“鬧心事”
近期,由于惡劣天氣、航空管制等原因,國內多個機場陸續出現大量航班延誤,除了長時間漫無邊際地等待,無法滿足的知情權也讓旅客煩心不已。記者走訪空管、民航、機場等部門,求得解答。
關于“惡劣天氣”達不到起降條件
問:為什么出發地和目的地的天氣都不錯,仍說是因天氣原因延誤?
答:“天氣原因”包含三種情況:出發地機場天氣狀況不宜起飛;目的地機場天氣狀況不宜降落;飛行航路上氣象狀況不宜飛越。
民航方面通常給出的解釋為一句話:天氣惡劣達不到起降標準。一般的地服人員往往和旅客一樣無法理解何為飛行條件中“惡劣天氣”。大家通常會認為,大風大雨大霧才算是惡劣天氣,但是低空云、雷雨區、強側風等這些影響飛機起降的因素,不一定看上去就很惡劣。現在的機場都距離城市比較遠,天氣預報里說的城市天氣情況,不能代表機場所在地情況。另外,一旦在狹窄的航路上出現大面積高空雷雨區等不宜通過的狀況,由于民航航路嚴格受限,不是所有情況都能繞飛。
問:那為什么飛往同樣的目的地,有的飛機就飛了?
答:首先要明確的是,機長必須確保能駕駛飛機全程安全飛行。除了出發地、目的地、航路,機長還要考慮機組狀況和飛機狀況。不同機組分析氣象條件后會作出不同的決策,因為執行航班的機型不同,安全標準也不同。
問:為什么都快到目的地了,才通知因天氣原因無法降落,難道不能事先確認一下嗎?
答:雖然氣象部門已經發布了預報,但是天氣畢竟是不斷變化的,有的時候就會出現快到落地的時候,突然發現條件不能保證安全降落。有時候五分鐘前和五分鐘后都允許飛機降落,而你的飛機剛好就趕上中間那個時間,落不下來。
機場的空域非常繁忙,不是每次都能盤旋等待,更不可能在附近“兜一兜”再回來,考慮安全因素和油量剩余,有時候不得已只能備降甚至返航。當天氣處于邊緣條件時,是否降落取決于機長。
關于“航空管制”以及“流量控制”
問:到底什么時候能走能否給個準確訊息?
答:這或許是乘務員和地服人員被詢問次數最多的問題,而大多數情況下連他們也不知道。但是對于民航飛機而言,在空中就如同汽車在地面一樣,要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如果航空管制了,就像遇到交警封路了,大家都一樣只能等下去。機組也和乘客一樣在等,有時會通知管制的時長,但機組不敢回答旅客,因為變化的因素太多,如果到了點兒飛不了呢?
問:艙門早關了,一切就緒了,邊上的飛機都飛了,為什么等這么長時間還不飛?
答:很顯然,這是碰上了流量控制。空中也會“堵車”,如果同一方向的航班很多,航管就會進行流量管理。比如你飛往支線機場,幾乎不會碰上流控,但是如果飛一線城市,自然會比較頻繁。而其他飛機因為航線差異,沒有受到流量的影響,就可以正常離港。
問:既然有流量控制,為什么不晚點登機?飛機上很悶,為什么不開艙門讓我們下去等?
答:流量控制是常事,時間一般不長,飛機越早準備就緒,就可以越早向管制部門申請進入起飛隊列。必須要強調的是,飛機是要做好一切起飛準備才能排隊。艙門一開,則意味著要重新準備,從頭排隊。
問:“天氣”“管制”與“流量”,哪方面原因多?
答:天氣原因、航空管制、流量控制這三個原因都會產生延誤,而且極容易“扎堆”出現。惡劣的天氣下航班延誤,打亂原有航線計劃,越容易出現流控和管制;管制時間過長,結束后空域又會出現“大塞車”。這三個情況會反復出現,相互影響。如果都碰上了,等待的時間就會比較長。
問:既然等待時間長達數個小時,甚至十多小時,為什么不直接取消航班?
答:通常的延誤都存在多種偶發因素的疊加,導致時間一再遞推,很難估算出某一個航班究竟會延誤多長時間,所以事先也無法作出取消的決定。
其他疑問
問:飛機延誤了,為什么沒有備用機來疏解?
答:一架飛機并不是只飛一站,還要執行多個國內航班,飛行時間加上下客、清潔、裝卸貨、例行檢查等過站時間,一般要運行十余個小時。航空公司的每架飛機的航班計劃都是預先安排好的,周旋的余地不是太大,前一班延誤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為每一個航班專門準備備機是不可能的,公司只會用一些航班任務不多的飛機作為備勤機,用于應付突發的意外情況。
問:有旅客上機后突然又中止行程離開,干嗎要全部人都等著清查機艙和行李?
答:機場公安介紹,這既是對旅客負責,也是對飛機的安全負責。要對客艙和所有托運行李進行全面檢查,必須確認旅客有沒有任何物品遺留在飛機上。要避免旅客和行李不在同一地點,同時,由于他上了飛機起飛前又離開,要確保沒留下危險物品。
問:因為延誤時間太長,有幾個人不過在機艙里鬧了一陣,機長居然說不飛了?
答:民航法規定,如果機長發現有影響飛機安全飛行的因素,有權拒絕飛行。飛機不同于普通的交通工具,旅客在飛機上干涉機組成員工作、沖擊駕駛艙都“絕非兒戲”,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于拘留。
問:想知道為什么延誤、延誤到何時也不能保證嗎?
答:影響航班延誤的因素看上去簡單,實際情況卻紛繁復雜,這對航班信息和延誤信息的及時發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場和航空公司坦言無論是在發布時效和發布途徑方面都應該加強,在解釋原因方面應該更為細致,配套服務也應該更為周到。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