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機場”折射“大問題”
目前多地正掀起一股“小機場”建設潮,主要用于起降支線航班。看似繁榮的背后卻是全國近八成“小機場”缺乏足夠的客流支撐而虧損,靠巨額財政補貼維持。(11月13日,中國新聞網)
一般情況下,一個簡陋一點的小機場投資大約3億至5億元,標準高一點、規模大一點的支線機場投資規模可達十幾億元。動輒上億的資金眼睛眨都不眨一下就動工建設,而且在全國各地掀起高潮,在狂飆突進的機場建設背后說明了什么?又隱藏了什么?網民認為,唯“GDP”主義和追求政績是“小機場”建設熱持續不退的根本原因。
現在不少官員強調GDP增長、面子工程、政績工程,不管適不適用、合不合適、符合不符合當地實際,只要對于自己的政績貼金的工程,全力支持、強力推進。畸形的政績觀導致“扭曲”的工程蔚然成風,在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員眼里,機場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檔次和綜合實力,似乎缺少了機場就顯得落后。但是,在一些地方看似摩登的機場背后,卻是全國近八成“小機場”因為缺乏足夠的客流支撐而門可羅雀,陷入了嚴重虧損,靠巨額財政補貼維持。有網民認為,政府審批建設的“小機場”長期依靠巨額補貼運營,違背了市場規律,對經濟拉動作用依然有限。一個耗資巨大、成為城市負擔的大項目成不了政績,很可能成為敗筆。
“小機場”建設這種持續升溫的情景,是政府審批職能錯位以及缺少科學規劃造成的后果。政府審批應遵循市場規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現狀,符合當地交通運輸及客源實際,科學規劃,統籌兼顧,不能把眼睛光盯在政績工程上,試想“飛一次虧一次”的工程政府能負擔的了嗎?能承受的起嗎?是造福百姓的事嗎?而且現在高鐵時代已經到來,體現了它本身獨有的快捷性、便捷性、安全性,所以“小機場”的未來不容樂觀。中國民航大學機場規劃研究所所長王志強建議,在機場建設布局上要充分和國家高鐵網布局與建設進度協調,高鐵經過的地區,新建機場要非常慎重,重點應放在建成多種交通方式匯合的綜合樞紐建設上,特別是機場和高鐵的無縫隙銜接,提高集輸能力建設,擴大其航空服務范圍。
筆者認為,“小機場”要想發揮“大作用”應當符合客觀規律,還原機場真面目,科學建設、科學分流、錯位安排航線、統籌兼顧中小機場互相補位、改革創新空域領域發展等,而不是所謂官員的政績機場,現階段機場虧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現在官員對現有問題視而不見,那才是可悲又可憐的事情!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