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吞吐量情結:我們應該在乎什么?
在民航機場系統,甚至整個民航業界,多年來縈繞著一種“吞吐量情結”。
這種揮之不去的情結,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對“排行榜”的膜拜。基于這種膜拜的認知偏好、心理基礎一旦打牢,就有著持久的牽引力與慣性,影響著人們的行為。
從民航業發展史來看,“客運量、貨郵量、起降架次”作為機場運輸生產統計的三項核心指標,一直起著業態“晴雨表”的作用,至今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問題不是出在指標數據本身,問題主要出在對待指標數據的思維、態度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一系列行為選擇。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民航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上規模”與“走量”是管理層與經營層的共同心聲。處在外延式發展時期,強調的是數量增長、規模擴大、空間拓展,主要是適應社會的航空需求而表現出的外形擴張。
直至今天,中國民航外延式發展時期仍在持續。但是,這種發展方式的局限性也正在顯現,只不過由于外部需求依然強勁,掩蓋了行業尤其是機場運營效率、運營效益的內在劣勢。
據筆者觀察,每逢階段性統計時期,不少機場管理者都非常在乎所屬機場上榜的位置,很擔心在排名中掉了名次,甚至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也高度關注所在地機場的數據排名。
適當回顧一下20年前民航機場的狀況,有助于我們理解這種情結。盡管在今天看來,一個200萬至300萬旅客吞吐量的機場,實在稱不上熱鬧。但如果放在20年前,這種規模的正處級單位建制的航站,因為“量”上去了,一般就具有向上級部門要求“行政升格”的充分理由了。當時的情況下,機場吞吐量上去了,就是天大的喜訊,直接意味著收益的增加。盡管受硬件條件制約很大,但開辟航線,多飛航班,把量搞上去,是鐵定的第一目標。再后來,基礎條件有所改善,同時規模也日漸增大,成本明顯增加了,這又想到“開源節流”。從這時候起,抓“效益”,既有了現實動力,又有了直觀感受。
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并沒有完全超越當初的范疇。收益與成本,仍然是管理者反復盤算的兩個方面。但是,對業務結構與發展方式的理解,則未必足夠到位。
吞吐量情結,不但縈繞在民航業內,而且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認知。如果你在網上搜索一下“全國機場吞吐量排名”,你會知道,從“排行榜”發布的頻次上,既有年度排名,又有半年排名,甚至季度排名。據最新統計,2014年,“千萬級”機場已達24家。在這個“第一梯隊”里,前面幾家龍頭老大的地位是難以撼動的,大體上看,10名以后的座次,在未來是有可能互爭高下的。但就算每年排名產生小范圍變動,更多地應視為一種常態吧,有必要那么在乎嗎?
那么,我們應該在乎什么呢?
應該在乎自身的業務結構與質量效率。
民航業作為國家基礎性、戰略性產業,伴隨國民經濟進入“新常態”,也必然會面臨自身的“新常態”。但目前看,我們對于這種新常態的認識與理解不足。在我國經濟正處在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穩定增長的宏觀演進過程中,民航業發展方式,如何實現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的轉變?民航業內部結構,如何做到從增量擴能為主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面臨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競爭以及國家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的未來前景,包括機場經濟在內的民航業,如何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動力?如何維系傳統增長點的同時,轉向新的增長點?
在回答好上述這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也許,我們會逐步走出縈繞多年的“吞吐量情結”,從而建立一種新的發展情懷。
我們應該超越線性思維。數據更要挖掘,數據蘊含力量。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為何馬航失聯航班可能永遠找不到了?
- 下一篇:機場技術升級成就旅客“任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