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樞紐建設風起云涌 引發擔憂
北京時間9月16日,據路透社報道,面對政府“更清潔”經濟增長的呼吁,中國50多個城市給出的回應是在工業區建機場和建設航空樞紐的計劃。可是,問題是,這些計劃或許根本就沒有必要。
這些城市希望,這些工程能為后勤服務、高科技和 金融 等領域引來更多投資。眾所周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鼓勵經濟重心從數年來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大煙囪產業向“更清潔”行業轉移。顯然,后勤服務、高科技和金融等行業,都身處被鼓勵的范疇。
不過,批評人士認為,此類工程將導致中國目前正在努力解決的一個問題進一步惡化:地方政府多年來為提振地方經濟而以債務為燃料的建造工程。
在多年的超大規模投資后,中國政府正在努力讓經濟增長轉向靠 消費 驅動的增長模式,同時政府還擔心工廠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持續快速投資在增長放慢時成為累贅。8月份曾參觀一項機場工程的政府觀察員王軍指出,這樣的“計劃通常是高調開始,最終卻以失敗而告終。對于整個國家來說,這些計劃未必就是好事。原因在于,如此大規模的投資通常會催生出生產能力過剩,從而導致地方政府債務增長。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多余投資的跡象已經開始顯現。中國一些地區有太多機場,而一些機場并沒有實現完全運營。”
開銳管理咨詢公司航空行業資深顧問王曉華認為,創建一個航空樞紐,遠比建造一個機場更簡單。
就創建航空樞紐而言,首先需要的是每年1000萬的客流量以及20萬噸的貨量。到2012年年底為止,只有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和昆明能符合這種標準。王曉華說:“創建航空樞紐,現在是個熱門話題,一些城市因這種想法而變得瘋狂。”
毫無疑問,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將需要更多的機場。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每100萬平方公里有19個機場。在美國,每100萬平方公里有57個機場。
不過,中國機場的利潤情況卻是難以捉摸的。中國民用航空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在中國183個機場中,有143個處于虧損狀態。更為糟糕的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令中國航空公司不得不打起賠本的“價格戰”。有分析指出,現存大量年旅客吞吐量在100萬人次甚至10萬人次以下的機場,其營收很難覆蓋各項成本。
不過,如此艱難的市場環境,并沒有讓一些想要壯大航空行業的中國城市退縮。然而,盡管地方修建機場的熱情高漲,但機場尤其是中小機場受制于有限的客流,虧損是普遍的難題。
據報道,目前,中國西部地區上百個開工或在建的項目中,不乏機場項目。業內人士預計西部各省將借力中央政策的傾斜,在機場投資建設上展開競賽,新一輪機場建設大潮或將涌起。
行業專家指出,機場飛速發展背后難以擺脫虧損難題,對于機場建設仍要因地制宜。據了解,目前中國機場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三部分:機場自有資金、中央和地方財政以及 銀行 貸款等融資渠道。機場建設不能單純看盈利情況,而要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角度看待機場的綜合效用。
當下,很多機場已經成為一些地方政府招商、拉動經濟的名片。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徘徊的空域管理改革
- 下一篇:老外“鬧機場”,鬧了還“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