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智慧機場不可“重概念”而“忘初心”
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機場……如今越來越多的領域正在朝此方向發展,但是一座城市、一座機場被冠以“智慧”的前綴,怎么做才不會流于形式,讓人不覺得僅是打造了一個概念而已?
舉個例子,如今很多的城市機場都有免費的WiFi提供,但是經常會聽見旅客抱怨:機場手機上網免費但不省心……不少航空公司推出了登機口手機在線辦理業務,旅客集中辦理時段機場WiFi便無法支持,甚至手機運營商的網絡都無法負擔。
再比如,大數據都已經發展到電商“猜你喜歡”超過你家人對你的了解程度,而在機場,旅客經常會遇到一個在候機樓西頭值機的航班,需要你穿越整個航站樓去最東頭的登機口乘機……明明旅客已經在手機上做好值機,到了現場還是要排著長隊去打印登機牌才能安檢……而在多跑道機場經常看到一架飛機需要穿越幾條跑道無數聯絡道,滑行半個多小時才能到起飛跑道頭……如何讓智慧的舉措更好的發揮作用,這需要足夠的技術支撐,以及機場建設者、服務提供方對“智慧”內涵與外延的理解程度。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文藝范的說法是,不能因為走了太久,就忘了當初為何出發。建設智慧機場,建設者一定要記得當初是為了什么才去這么做的,只是為了打造概念而不顧客戶體驗,隨著航班量逐年增加,機場管理、安全、效率出現的問題會逐步疊加。
按照科技界的提法,機場如今已經進入3.0版本。如果說,“機場1.0”時代是以機場運營為導向,所關注的是必要的安全設施、飛機起降及其他航空運作,提供最基本的旅客服務,包括檢票、登機、安檢、行李運輸及簡單的食物飲品販售;那么“機場2.0”時代則是以機場商業為導向,利用新技術極大提升機場內各功能單元的協作能力,促進商戶和各功能單元進行卓有成效的整合。而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如今的機場已經邁入“3.0時代”,即以旅客體驗為導向。
在智慧機場,究竟什么樣的體驗才是旅客期待的?就在前幾天在上海召開的首屆中國機場服務大會上筆者聽聞,IATA(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在過去幾年一直在做一項調研,得出旅客未來出行的服務要求將集中在五個方面:一是自主,旅客希望由自己來決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得到什么樣服務;二是自助,旅客將自己完成通過手機、網站等就能完成最基本的值機、登機等程序;三是無縫銜接,近年來旅客對聯程航班的滿意度不高,表現在重復安檢等環節,希望能夠在各個環節的銜接上更加緊湊;四是實時告知,旅客對航班信息、各類突發情況的獲知需求很高;五是服務產品將不斷更新。如果能按照旅客以上所想都建設到位,那給這樣的機場冠以“智慧機場”絕對是實至名歸。
未來,機場能夠提供的服務可能會更多的移出機場,比如值機、退改簽、遺失行李查詢等服務都無需柜臺人員操作,旅客自己便可手機、網站等自助完成,而這樣不僅讓航空公司節省了運營成本,騰出的候機樓空間,機場可以用來改善安檢擁堵現狀,開展更多的非航業務,出租給商家等。而未來,旅客也希望得到高度整合的服務產品,非航空服務產品以及附加服務的整合。說一千道一萬,運用再多的科技手段、智能方式,都是圍繞著旅客的安全、高效、順暢出行體驗而做的工作。
“初心”就是“機場服務旅客”這一靈魂。如今的信息化時代的旅客消息都非常靈通,并且經常光顧世界很多機場,這就使旅客進行比較并最終選擇其更中意的中轉機場變得容易了。
客戶體驗這個主題對于各機場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未來能在全球機場競爭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完全取決于旅客用腳投票。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