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航:致敬改革先鋒吳榮南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宣讀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表彰改革開放杰出貢獻人員的決定》,廈航原總經理吳榮南作為“廈門航空事業的開拓者”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成為100名獲獎者中唯一來自交通運輸系統的代表。
當日,年近八旬的吳榮南靜靜地坐在電視機前,看到了自己被表彰的畫面。
12月20日,福建省委常委、秘書長、宣傳部長梁建勇、南航集團工會主席李家世、廈航董事長車尚輪及部分退休老領導一起,看望慰問了剛剛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鋒吳榮南。老吳總當天特別穿上了廈航“小白鷺”標志的新制服,把黨中央授予的“改革先鋒”獎章戴在胸前,手上捧著“改革先鋒”證書,眼睛里透著明亮的精氣神。
兒子吳斌代替不適遠行的父親去人民大會堂領獎。吳斌說,不久之前,公司的同事專門將獲評的消息告訴吳榮南。在得知消息的當下,吳榮南激動得滿眼淚花。
吳榮南的改革先鋒獎章和證書
一些老廈航人充滿深情地回憶著吳榮南的故事。
“吳總帶領我們走過一個非常艱辛的時代。”工號00152的飛機維修工程部外航保障處經理陶殿志已經在廈航工作了32年。提起當年的吳榮南,他的評價是:“吳總看起來不像一個總經理。那時候沒有如今這樣好的工作服和工作鞋,他穿的涼鞋還沒有我的好。手里拿著對講機,哪里有問題他就在哪里。”
年輕時的陶殿志
如今的陶殿志
“我那時候在廣州學習,吳榮南總經理說你們一定要好好學,這個飛機我們是一定要接回去的,飛機我們一定要自己管,完了之后他問我們有什么困難,那時候國家處于老的經濟模式下,吃飯得要糧票, 我們沒有糧票的,后來我們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吳總說我給你們解決。幾年之后我們才知道,糧票是他讓他的老伴兒拿他們自己的錢買的”
在廈航初創時期,地無一寸,房無一間。吳榮南帶領大家面對現實,不等不靠,邊組建、邊培訓、邊經營、邊發展。
廈航早期的露天會場
從1985年開始,經過外請代飛航班、租賃航班運營等多方面籌備,廈航實現艱難起飛。與此同時,吳榮南開始組織人員培訓,“當時選拔空軍優秀的飛行員,選拔培養廈航自己的乘務員,都為廈航后續獨立營運和管理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廈航原培訓部總經理杜紅鷹是廈航最早的七位員工之一,她親身經歷著廈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當時廈航正處于一窮二白的時期,吳總投入了大量心血,經過精心的策劃和協調各方面支援,創造了依靠廈航自己力量‘飛起來’的條件。”
“廈航七元老”,右二為杜紅鷹
杜紅鷹回憶:“吳總特別有奉獻精神。他自己吃的特別簡單,總是地瓜稀飯就蘿卜干,衣服也沒什么講究,有一次去波音接飛機前,我還在幫他釘扣子。”
“1999年10月9日,14號強臺風在廈門正面登陸。我還記得當時從電梯里出來時看見吳總焦灼的眼神,他渾身透濕,頭發粘在臉上,看見我第一句話就是:‘小杜啊,飛機都在本場。’這么大的臺風,飛機都在露天的機坪上,要保證飛機安全,他壓力非常大。吳總向武警求援,并帶領公司機關、一線的員工沖向機坪,護著我們命根子一樣的飛機。”
吳榮南率領大家在臺風中守護飛機
廈門航空服務總監陳毅真作為廈航的第一批乘務員,參與了最早的 《乘務員手冊》編寫。吳榮南很早就提出,“高投入、高風險、高技術”的航空行業需要重視規范化管理,要建立規章制度,成規范。1989年,廈航以飛機維修工程部為試點,探索標準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規范化管理與作業制度,而后延伸至各個部門。
吳榮南和三任乘務隊長合影,右二為陳毅真
“吳總要求我們寫我所做,做我所寫。我們要把所有流程按規范化要求逐字逐句寫下來。”至今,陳毅真還保留有厚厚的手冊手稿。“吳總非常專注、專業,他常常能發現不同的問題,比如為何沒有嬰兒氧氣面罩等問題。”因為航空公司涵蓋的很多專業,吳榮南會對手冊進行仔細研究并加以密密麻麻的批注,與員工一起學習探索。當涉及乘務方面的問題,吳榮南就會打電話來向陳毅真咨詢。為此,陳毅真在家中備有傳真機,以便隨時按要求修改和補充手冊。
吳榮南在工作中
1997年,近900萬字的《廈門航空有限公司營運總冊》正式運行,詳細規范廈航每個部門、崗位、每項工作細節,被譽為廈航的“小憲法”。這也使廈航成為中國民航規范化管理的標桿。
在吳榮南的帶領下,廈航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吳榮南早在機票“一票難求”的90年代就提出“以誠為本,以客為尊”的服務理念。憑借著建立在規章制度基礎上的廈航優質服務,“吳總不僅嚴格要求我們,還以實際行動為我們做出榜樣。”
陳毅真還記得,有一次航班到達,由于沒有升降車,吳榮南親自上前將行動不便的老年旅客背下了飛機。“他的行為感染著我們,自那以后,只要航班出現這樣的旅客,乘務員、機組成員、機長都會主動將旅客背下飛機。”
吳榮南多次到機坪服務旅客
規范的廈航安全管理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98年,廈航被評為全國民航系統唯一的航空安全“金雁杯”三連冠單位。
廈航喜獲“金雁杯”
除此之外,廈航還創造了中國民航界的諸多第一:1994年,廈航有償兼并福建航空,成為中國民航改革重組有償兼并的第一個吃螃蟹者;率先嘗試招收優秀理工科大學生,送到國外培訓成為飛行員,俗稱“大改駕”,這種飛行員培養模式至今被廣泛采用;率先打破“鐵飯碗”,實現全員勞動合同制,在企業內部打破干部與工人、正式工與臨時工的區別,實行管理人員可上可下。員工可進可出,工資可升可降的機制。在他的努力下,廈航的發展壯大,被視為中國民用航空體制改革和廈門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相結合的成果,成為當時全國民航系統“政企合一、航港合一”體制改革的創舉。
原福建航空的運七飛機
首屆“大改駕”飛行員國外模擬機培訓
吳榮南為飛行員佩戴肩章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應運而生的廈門航空,也見證了兩岸三通的重要時刻。2005年1月29日,海峽兩岸首次實現了雙向直飛,廈航作為大陸6家參與本次臺商春節包機直航的航空公司之一,圓滿完成了廣州-臺北的往返包機任務。2008年12月,兩岸大三通全面啟動,廈航開啟了常態包機,并于當年成立臺北辦事處,是第一家正式在臺灣設立辦事處的大陸航空公司。
兩岸首次實現雙向直飛
早在90年代,吳榮南就將海峽兩岸直航的遠景放進了機隊擴充計劃里,選擇了波音757機型。并以“肯投資,重培訓、重人才”的策略,選拔人才到波音公司培訓,搭構起了維護757的人員構架。隨后的兩岸飛行大事記里,廈航的757飛機都是重要角色之一。陳毅真想起直航當天,依舊感到非常激動,“我們已經把早日直航作為重要引領,也為如何更好的服務閩臺旅客準備了許久。”
廈航757飛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杜紅鷹反復提到。她認為,吳榮南“不斷努力、拼搏進取的精神”,一直在無形中影響著大家,影響著所有廈航人。 “我覺得他(吳榮南)就是一個精神的存在,他是無形中影響我們大家不斷地努力進取拼搏,他就像一尊精神的豐碑,牢牢地扎在我們的心里。”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馮正霖會見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省長景俊海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