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延誤,別都推“流量控制”
上海的空域很大,但供民航飛行的空域卻不多。近日,市政協舉行“完善航班延誤處置工作”提案辦理跟蹤座談會。會前,政協委員們通過華東空管局航班運行協調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了解空域實況。民航為何頻頻延誤?政協委員就此一探究竟。
流量控制成因多
航班晚點,旅客在廣播里聽到的解釋往往是“流量控制”。流量控制就是“空中交通管制”,是為了防止飛行器在地面或者空中發生意外,確保運作順暢的措施。空中交通管制系統還擔當領空防衛和保護國土安全的角色,我國就是由空軍來運作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據介紹,民航必須繞開空軍限制的區域。可供飛行的線路少了,能飛的班次安排得就少。加上天氣原因,都會造成航班大面積延誤。
然而,航班延誤不能簡單歸結為“流量控制”。據統計,飛機故障等內部原因僅占延誤原因的2%-3%,航空公司、機場保障方面的差錯占35%左右,遇上空軍演習而導致延誤占10%左右。
近期正點率較高
一架客機能沖上云霄,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協同。“一個環節拖拉個兩分鐘,疊加起來可能就會慢數十分鐘;如果遇上惡劣天氣或是機械故障,可能就要晚點數小時了。”民航華東管理局原局長、現市政協常委沈澤江說。
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及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介紹,為保證航班正點,機場集團浦東、虹橋兩場公司對每日早高峰(7時-9時)始發航班和每天延誤2小時以上的航班運行各環節進行跟蹤監控,而CDM(民航華東地區協同決策系統運行規程)的使用,可以有效減少“關上艙門不起飛”的事件。近期,航班正點率大部分在70%-80%以上,有些天達到百分之百。沈澤江認為,近期秋高氣爽,上海地區的霧霾沒到延誤航班的程度,所以航班延誤少。
旅客配合需宣傳
本次提案辦理跟蹤座談會主要是針對屠海鳴、金亦民、陳妍音三位委員關于航班延誤的提案而舉行的。其中,屠海鳴委員的《關于參考國內外經驗,在本市建立航班延誤預報制度及完善安撫機制的建議》提出,建立航班動態信息短信告知機制、建立航班延誤后的信息發布機制、建立航班延誤后的現場安撫機制等建議,都被華東管理局采納。他還建議,除了要保障旅客航班延誤原因的知情權、航班選擇權和賠償要求的權利之外,還要加強空管局的管理和引導權。
委員們都認為,機場和航空公司在地面的工作人員其實也往往不知道航班延誤的原因,旅客有情緒總是第一個沖他們發難,所以更要加強工作人員間信息互通。除了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或建立制度來保證航班不晚點,也要加強社會宣傳。“我曾在機場廣播里聽到‘某某乘客,您的航班將要起飛,請盡快登機’的通知,叫了十幾二十分鐘沒停。旅客的配合很重要,這方面應該多做公共宣傳,解釋航班延誤原因時也不要用‘流量控制’涵蓋一切。”鳳懋倫委員說。陳琪委員還建議為重要的航行購買航班延誤保險。減少航班延誤,可以說“人人有責”。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我國還缺少飛行員嗎?
- 下一篇:航空餐能成為吸引旅客的“利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