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周刊:航空產業全球化發展切勿揠苗助長
挪威航空波音787客機
據美國《航空周刊》12月17日報道,隨著全球各大航空公司為了主導國際市場而全力展開競爭,且先不管結果如何,首先我們必須拒絕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基礎之上的商業模式,也不能假裝認為這是一種可接受的競爭行為。
歐盟旗下挪威航空公司的運營模式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該公司在挪威注冊,并在挪威取得運營證書,但旗下的波音787飛機卻注冊在愛爾蘭,并想獲得愛爾蘭簽發的航空營業證書。挪威航空公司將依據新加坡法律,和泰國的飛行員簽訂個人雇傭合同,這些飛行員將成為波音787的機組人員。挪威航空公司不會直接聘用機組人員,而是通過一家飛行員招聘公司將這些機組人員“租”過來。很顯然,挪威航空公司旗下波音787飛機上的乘務員雇傭方式也將采取相似模式。
挪威航空公司表示,由于其所有飛機是注冊在愛爾蘭的,所以該公司的亞洲員工不需要獲得挪威的工作證;這樣為公司創造了成本優勢。盡管代表非787機組人員的工會對此表示質疑,但挪威政府解釋道,飛機注冊在愛爾蘭這一行為將可以延遲亞洲飛行員獲得工作許可證的時間。而且由于挪威航空公司正在努力獲取愛爾蘭航空營業證書,所以這種情況下,挪威是否將適用社會法律也是值得懷疑的。
同時,我們也不確定這些工人是否會在愛爾蘭社會法律管轄范圍之內。本文筆者于10月18日就此問題向愛爾蘭政府寫了詢問信,但至今未收到任何回應。順便提一下,該項交易的結果將對美國航空公司員工產生影響:挪威航空公司有向美國市場進一步擴張的計劃,但首先該公司必須獲得美國運輸部的許可。
在上周舉行的討論美國航空發展狀況的聽證會上,眾議員彼得·德法茲奧(Peter DeFazio)向運輸部官員稱,挪威航空公司“方便旗”計劃應該被禁止進入美國市場。筆者完全同意這一觀點。該商業模式只為達到一個目的:與真正為員工提供體面生活水平的航空公司相比,人為的獲得競爭優勢,這些計劃將降低全球航空勞工的福利標準。
在美國和歐盟針對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戰略伙伴協議展開協商之際,討論挪威航空公司的商業模式特別合時宜。歐盟試圖將航空話題納入到該伙伴協議談判之中,最終想越過當今外國所有權和控制權法律,并弱化關于為美國航空公司保留國內點對點航空服務的相關美國法規。
依照歐盟的觀點,我們應該將航空控制權轉讓給外國投資商,因為他們能夠決定航班的機組人員,飛機的維修及服務人員,機票預訂的工作人員,以及利潤的獲取方。同時,我們還很懷疑,一家在美國經營的由外商控股的航空公司能否依照民用后備空運部隊計劃,成為一個可靠的合作伙伴,在戰爭或國際突發事件情況下為軍事空運提供支持。
航空貿易在現有框架下已在不斷擴展,我們已經簽署了100多個開放領空協議,沒有必要將航空問題卷入到更大、更復雜的貿易問題之中。就在不久前,美國和歐盟還針對一項明確反對做出努力改變美國所有權和控制權法律的開放領空協議進行了協商。現在,歐盟又故技重施,想在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戰略伙伴協議談判中實現其之前的計劃。
我們不應該通過不好的貿易和航空政策決策,給中產階級航空產業員工帶來新的壓力。應該拒絕挪威航空公司的商業模式,并且讓歐盟知道我們沒有興趣將“轉讓”航空控制權作為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戰略伙伴協議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在該模式毀掉美國又一大支柱產業之前,讓我們一起終結航空產業全球化發展揠苗助長的時代。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羅蘭貝格:廉價航空市場有望爆發
- 下一篇:中國廉價航空市場有望在三年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