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綠色機場須有全局系統觀念
近幾年,綠色機場概念已在國內機場得到廣泛普及。此前,國內許多機場在此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但總的來看,我國的綠色機場建設還處在初期階段,缺乏系統的研究與實踐。
在國內,綠色機場并沒有統一的定義。2007年,當時的民航總局曾提出以昆明機場為試點進行綠色機場建設實踐,并就此總結了綠色機場的4個特征,即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運行高效和人性化服務。就其特征來看,建設綠色機場是個綜合系統工程。僅僅做到了節能、節水、節材,不能說這個機場就是綠色機場。還要做到環境友好,機場環境既要符合機場正常運行條件,又不能對周邊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當然,創建綠色機場,不能只在建設時期強調,而應該覆蓋機場系統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機場的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發展乃至廢棄階段,都必須融入綠色理念。機場在制定綠色機場戰略時要有系統規劃。任何一項環保項目,必須自始自終貫徹實施。比如,要有效控制航空噪聲,就得在規劃階段進行整體布局,如對跑道的運行模式與滑行距離進行優化。在機場運行階段,機場各方要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噪聲影響范圍,如航空公司可通過更換機型或對發動機采用降噪措施,空管部門優化進近程序,民航主管部門出臺降噪的鼓勵措施和監測標準等。
既然建設綠色機場是個系統工程,就意味著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不管是新建機場,還是已經建成的機場,都要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方案。不可否認,新建機場在構建綠色機場方面存在天然優勢,可在規劃之初就融入綠色理念。而已建成的機場同樣可以通過引入新技術、加強環保措施,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改善。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建成的日本成田機場,于2005年提出了建設生態機場的目標。為此,機場制定了建設生態機場總體規劃。該規劃以2002年為起點,針對不同項目確定中長期目標,并在減排控污、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廢棄物資源回收上提出了具體措施。其中,針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就包括要求航空公司使用更具燃料效率的飛機,加強地面供電系統的使用,在機場內使用天然氣動力車、電動車、油電混合車等低污排放的車輛,以及使用太陽能發電照明等。
建設綠色機場,采用新技術、新設施固然是個好方法。但相對于新技術、新設施這樣的硬件而言,人們的觀念、戰略選擇等 “軟性”因素則更為關鍵。綠色機場的戰略制定者們必須對機場與周邊環境、機場與社會人群等關系有正確認識,要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體制,來確保綠色機場戰略能夠得到長期、有效實施。比如,日本中部國際機場就擁有一個專門負責環境保護的機構來構建其環境管理體系,機場的11個部門以及5個下屬子公司均派代表參與環境管理,這樣環保責任就能分攤到每個部門。此外,機場還專門成立了環境審計監督團隊,對各部門以及下屬子公司的節能環保情況進行定期審計和監督。
機場是公共場所,同時又與周邊環境以及當地城市有著緊密聯系。因此,建設綠色機場不是機場一家或者民航相關單位的事情,它與每個人都有關系。機場要廣泛宣傳綠色理念,樹立節能環保的公眾形象,將建設綠色機場工作擺在臺面上做,以得到每名旅客以及機場所在地百姓與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偶見一抹 “綠”色,不叫綠色機場。只有通過機場參與者們全面、系統性的“澆灌施肥”,機場才能“滿園緑色”。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