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WiFi時代到來? 成本問題成為推廣難點
國內民航業終于實現空中“網上沖浪”。3日下午,在國航北京飛往成都的CA4108航班上,中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通過國航官方微博向網友發出問候,這也是中國民航第一條來自萬米高空的互聯網訊息,而國航也成為國內首家提供機上全球衛星通訊互聯網服務的航企。這意味著民航業終于實現了空地聯網,從而擺脫了飛機起飛后成網絡信息孤島的窘境。
“我是中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我現在國航飛機上體驗微博服務,效果不錯。”這就是李家祥發出的微博。隨后,籃球明星易建聯也稱:“我現在海拔11000多米上空,感受WiFi航班首航。廣大旅客朋友們,大家好!”
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簡稱“國航”)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早在2011年,該公司就實現了首架機上無線局域網航班的首飛,向旅客提供了機艙內封閉的WiFi網絡。此次推出的地空互聯服務是在機上無線局域網的基礎之上,將機艙內網絡與外部互聯網相連接,使機上無線局域網融入整個互聯網,通過機上互聯網向旅客提供定制應用上網服務。
事實上,近年來,民航業國際競爭日趨加劇,而眼看眾多國外航企紛紛提供空中上網服務,讓國內航空公司開始動了觸網念頭。此前,海航曾在北京至西安的一個航班上啟動國內空地聯網測試飛行,而東航也一直有飛機上網打算。
昨日,不少網友詢問,到底哪些航線已經提供上網服務?對此,國航宣傳負責人透露,目前,國航只有一架飛機完成了改造,但這架飛機執飛的航線還要等待公司的安排與調配。“因希望國航機上網絡能為更多的旅客提供服務,國航已將改裝重點定為承載量大的寬體機,如空中客車330和波音777機型。后續國航將會加快改裝進度,爭取短期內擴大到全機隊。” 國航黨委書記樊澄說。
另外,雖然首架WiFi航班成功完成飛行任務,但對于習慣了一上飛機就關閉所有手機和移動電子設備的消費者來說,對于空中上網仍存不少疑問。其中,包括“飛機上網真的安全嗎”、“收費是否非常昂貴”以及“能否短期內大規模應用”等問題最受關注,可見雖然中國民航機上通訊已有重大突破,但空中上網才剛剛起步。
技術 海事衛星通訊系統起大作用
據了解,目前地空互聯的方式有兩種,分別是基于衛星方式的地空通訊和基于ATG(地面基站方式)的地空寬帶通訊兩種。國航采用了可以實現除南北極外全球覆蓋,跨國、跨洋的國際航班均可使用的交通運輸部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所屬北京船舶通信導航公司提供的海事衛星通訊系統,并與網易、新浪、騰訊等合作伙伴提供定制的網絡服務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國航機上網絡系統實現覆蓋全艙,而非此前外界猜測的僅頭等艙和商務艙可使用。另外,國航擁有本次機上互聯網應用的軟件系統的自主知識產權,這便于其按照個性化需求對系統進行優化開發。
不過,國航警示,飛機是利用衛星信號和雷達與地面聯系來控制飛行,飛行過程中使用手機,手機發出的信號可能會對飛機的駕駛信號造成干擾,因此,國家民航法規定,國航機上系統暫不支持手機上網,飛機飛行過程中始終禁止使用手機。
對于乘客普遍關注的安全問題,國航相關負責人稱,機上網絡系統是經過嚴格的測試和認證,取得國內、國外民航主管部門認證批準,做好各種防護措施確保安全才能投入使用,且該系統與飛機其他系統是物理上分別獨立的兩個系統,即使遇到黑客攻擊,也不會影響到飛機的飛行。
應用 國內航企追趕國際巨頭
業內人士指出,國際航企巨頭比國內航空公司“觸網”要早很多。現在,包括漢莎航空、阿聯酋航空、維珍航空、美西南航空等航空公司已實現飛機的地空互聯,并正在探索更好的軟硬件設備和合適的商業模式。根據公開消息,達美航空每天為上千個國內航班提供無線上網服務,預計到2015年,其所有干線航班將全部覆蓋WiFi網絡。而美國西南航空的WiFi服務已覆蓋整個機隊。
眼看國外航企紛紛實現空中上網,國內航企開始焦急起來。去年業內曾傳出消息,東航在旗下云南公司的一架飛機上進行WiFi上網測試。而今年年初,海航也曾率先在北京至西安的一個航班上啟動國內空地聯網測試飛行。此舉當時還被認為是中國民航飛行網絡技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據海航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時的測試航班全程飛行兩個小時,上網時間約1小時10分鐘。“從測試情況來看,實時視頻會議、微信聊天、發微博、收發信件、玩游戲、網上支付等效果比較順暢,測試上下行帶寬達到12M以上,信號穩定。”海航隨機測試技術人員稱。
與此同時,海航還強調,在通過相關主管單位的資格驗證后,該公司將很快啟用該架飛機試運行飛行。可以說,國內航空公司正在努力追趕國外航空公司“上網”的步伐。
價格 航企或將減少機票折扣
空中上網收費情況應該算是國內乘客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要知道,在美國已經有1/3以上的干線飛機都安裝了空地互聯的上網系統,而使用這一系統的費用并不低。美國大概幾美元到十幾美元一小時,在歐洲一小時的收費約為十幾歐元。對于收費一事昨日國航并未給出明確答復。該公司高管僅稱,國航力圖通過自身創新帶動航空行業商業模式的變革。據分析,現在機上的無線網絡硬件系統及通訊系統均由國外廠商控制,如果國航采用像國外航空公司的商業模式,即為旅客提供付費自由上網服務,將成為外國機上網絡硬件系統及通訊系統與旅客之間的上網服務買賣中介,并不能為國內相關領域和行業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價值。
“為了能在更好地為旅客提供增值服務的同時,也為國內相關行業提供參與建設的機會,國航突破國外航空公司的模式,以強調自主知識產權和采用定制應用的方式,為包括航空業、互聯網、傳媒、IT技術等領域提供參與機會,多方合作,互利共贏。”上述高管說。而業內專家認為,從我國航空公司的運行情況來分析,今后也會大力普及飛機上的上網服務,但是不會讓乘客為此付費。航空公司很可能在提供上網服務的航班上投放折扣較少機票,甚至是沒有折扣的機票,這樣航空公司可以從中收取相關費用。
阻力 成本問題成推廣難點
“眾所周知,飛機空中上網主要是通過衛星傳遞信號,這就需要航空公司對機上軟、硬件都要進行高額投入,特別是硬件改造價格不菲。”前民航管理干部學院院長田保華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另外,對于航空公司推行上網服務的前景是否真的一片光明業內分歧較大。有人認為,飛機上提供網絡服務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預計到2015年,這一服務所能帶來的收益將從如今的每年2.25億美元劇增至15億美元。
但民航專家綦琦表示,飛機上網服務的安全性還沒有得到完全認可。早前有消息稱,飛機制造企業已經發現了幾起WiFi對客機航電設備造成干擾的事例。
不僅如此,在新鮮勁兒過后,消費者是否對飛機上網有巨大需求尚未可知。“本來飛機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快,一般國內飛行時間不超過4小時,如果除去起飛和降落的1個小時不能使用移動電子設備,真正能夠在機上上網的時間很短,對乘客的吸引力并不大。”
“總體來看,中國航空公司只是解決了飛機能上網的問題,可使用這一業務的客戶群體還有待挖掘,最終這一費盡精力與財力的服務能否讓消費者買賬還有待市場檢驗。”田保華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