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如何從票代傭金中挖掘利潤
繼國航宣布從7月1日起下調機票代理傭金費率后,國內機隊規模最大、航線最為密集的南航也隨即宣布從7月10日起下調傭金費。兩大航空公司此次節奏一致,降幅均從3%下調至2%。國航、南航合計機隊規模超過1100架,占據整個中國民航運輸飛機的半數以上,兩大巨頭此次相繼下調票代傭金費率,對國內民航市場的后續走向顯然頗具指導意義。上述兩大航空巨頭的目的何在?此舉又將對民航市場,尤其是傳統的營銷渠道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呢?
筆者看來,導致兩大航空公司相繼下調票代傭金的,首先應該是經營壓力。近兩年來,由于世界性的持續經濟低迷以及國內公務差旅支出的大幅壓縮,使中國民航市場的傳統盈利空間大大縮小。
舉例來說,如航油成本、飛機購置及租賃成本、航材成本等慣以美元結算的成本項,均因為匯率的波動而出現了顯著上升。但國內航企主要以人民幣結算的收益,不僅未能同幅增加,收益質量還明顯出現了下滑。以上不利因素所造成的綜合結果就是,航企的成本增幅明顯超過了收益增幅,凈利潤下滑明顯。
據2013年年報數據,國航每收入客公里收益較2012年下降了10.14%;而國內航線更多的南航,每收入客公里收益的降幅也達到了13.24%。如果再考慮到匯兌變動這架大杠桿的倍增效應,各大航企的利潤增值更加不容樂觀。
盡管國資委已將2014年央企利潤指標從2013年的10%下調至5%,但具體到利潤已經連續下滑三年的中國民航來說,國航和南航這兩大央企要想實實在在地完成任務指標,估計相當不易。2013年南航和國航的凈利潤分別為18.95億元和33億元,已較2012年分別下降了27.89%和32%,而2014年上半年的經營形勢更加不樂觀。
沉甸甸的經營壓力,決定了各大航企必須想方設法增收節支。而削減機票銷售代理費用,就是節支辦法中的重要一環。
那么,壓縮票代傭金究竟能增加多大的利潤空間?
仍以2013年數據為例進行分析說明:南航2013全年銷售費用為78.55億元,較2012年凈增6.51億元,同比增幅為9.04%,同期客座運力增幅則為10.16%(最大客公里);而國航銷售費用為71.99億元,較2012年凈增3.05億元,同比增幅4.4%,同期客座運力增幅8.86%。從數據上看,國內運力占比較高的南航,銷售費用增幅與客座運力增幅幾乎同步。而國際運力占比較大的國航,其銷售費用增幅則僅及運力增幅的一半——— 顯而易見,慘淡的國內市場給南航造成的營銷壓力更大一些。
此前國內行規的票代傭金率為“3+X”,也即是3%的基本銷售提成,再加X %的額外獎勵。雖然X于各航、各市場均不盡相同,但從年度宏觀數據上還是可以估算出來。如南航2013年報營業收入981億元,銷售費用78.55億元,則傭金比例約為8%,即X等于5;國航年報收入976億元,銷售費用71.99億元,傭金比例約7.3%,即X等于4.3等等。
所以此次基本傭金下調1%后,若依照2013年數據算,則理論上南航就可以增盈9.81億,國航可以增盈9.76億。即便按25%的比例扣除掉直銷部分,7.5折后的增盈仍然是相當可觀的———差不多能讓南航2013年的凈利潤翻上一番。
打從2010年以后,整個民航業界的利潤率還從沒有超過3%!而IATA(國際航協)欽定預測的2014年世界民航行業平均利潤率也不過才2.6%,所以若能實實在在從票代傭金里扣出1%,這對航企提升利潤所起到的積極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其實,調減銷售傭金,在中國市場并非第一次。早在2010年法-荷航就已開啟“零代理費”,而國內各航空公司在旺季時也常常調減銷售傭金以降低銷售成本,等淡季后再重新恢復。所以此次國航、南航調減票代傭金的經濟效果如何,恐怕還得看具體如何執行,市場是否認賬。尤其是在一些競爭激烈的市場,估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仍會存在“3-1+X +1”等變形“3+X”局面——— 基礎傭金雖然下調了,但航空公司為了在激烈競爭中保住市場份額,也不得不調升獎金額度,結果實質上并無改變。
但即便如此,兩大航此次攜手從“3”到“2”的調減,仍可能促生一場市場的巨變。雖然從航空公司銷售費用支出的角度看并無明顯改變,但在代理人的等級層次上或將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一些以前只能靠基礎傭金過日子的小票代(通常是一些能力弱、渠道少,賣一張算一張的次級票代)或將被逐出市場,票代體系的金字塔層級將被大大壓縮。不過那些渠道廣、水平高,能夠幫助航空公司保持甚至是擴大市場份額和收益質量的票代,其收益并不會因此次調整而出現大的波動。
從這個角度看,此次兩大航調減基礎傭金之舉,短期而言更像是一場傳統的績效改革。基本工資直降三分之一,若要想總收入不減,你就得拼命去賺獎金。
不過市場行為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兩大航相繼調減票代基礎傭金之后,會不會招來抵制,從而對其占有的市場份額造成不利影響?
從現階段看,票代似乎很難有好牌與航企降傭金之舉直接對抗。首先是目前已經宣布降低傭金的國航和南航,從宏觀來看,這兩大航機隊規模已占了中國民航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從微觀來看,兩大航在若干城市也占有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所以即便其他航空不予跟進,在上述優勢市場,最終鹿死誰手已毫無懸念。其次是在競爭激烈的亂戰市場,就如前所分析的那樣,兩大航也完全可以通過“X +1”來保持與對手同樣的競爭力,而且還會更加靈活。
既然航空公司握有一邊倒的優勢,那么市場博弈的后勢也逐漸清晰:此次兩大航從“3”到“2”的傭金調減,恐怕還只是邁出的第一步。要知道在歐美市場上,航空公司官網直銷比例已經達到60-80%,而國內渠道優勢明顯的航空公司目前也只有20%多,這其中還有相當大的利潤空間可以挖掘。而挖不挖,要挖到什么程度,也只看航空公司身上的壓力有多大了。
不過,票代也不是一定沒有明天。即便在直銷比例相當高的歐美航空市場,“票代”仍然占有一片雖然狹小但不乏利潤的空間:為航空公司尋找和維護較直銷更高價值的客戶,這恐怕才是票代未來的生存空間。(民航資深從業人士)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私人飛機能否迎來“晴空萬里”?
- 下一篇:觀察:美國為何對無人機民用化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