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晚點與流量控制:“天路”為啥越走越窄?
流量控制、飛行管制、空域管理……這些人們陌生的航空術語,如今成了熟悉的常用詞,原因是“人為因素”成了影響飛機正點的“關鍵詞”。
隨著反壟斷調查的不斷擴大,航空資源管理的“人為因素”引發了社會關注。近3年的民航行業統計公報顯示,主要航空公司航班不正常起飛因素中,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大約占四成。
航班經常延誤,嚴重違約失信
今年6月的一個晚上,石家莊機場和往常一樣繁忙。一架737客機停在廊橋邊正在上客,引擎發出持續的“嗡嗡”聲。客艙口走進一名其貌不揚的男子,他坐定之后,對身旁的一名空乘說:“請轉告你們乘務長,如果遇到流控,告訴我一聲。”
很快上客完畢,飛機艙門關閉,遲遲不見起飛。這名男子按下了呼喚鈴,乘務長見狀親自走了過來。“您好!”“是不是流控了?”“是的”“有沒有說多長時間?”“沒有”。男子點了點頭,打開手機撥了一個電話……幾分鐘后,飛機沖出跑道,扎進了夜空。
今年5月,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的《2012年全國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航班正常率為74.83%,為近5年來最低。民航行業年度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航班正常率為77.2%;2010年,主要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為75.8%。
而總部設在美國的知名空中旅行數據提供商FlightStats的最新報告顯示,就航班準時起飛和抵達而言,中國內地機場和航空公司的表現最差。其中,6月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起飛的22019個航班中,僅有18.3%準時起飛。晚點的問題并非僅限于北京。在接受調查的上海、廣州、昆明、南京、成都、長沙和烏魯木齊等機場中,沒有哪家機場能做到讓半數航班準時起飛。
業內人士分析,在發生航班不正常情況時,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占40%以上。航空公司服務不到位,信息不暢通等問題,加劇了乘客對航班延誤的反感。
隨著極端天氣增多,因為天氣原因造成航班延誤時有發生。上海、南昌、昆明等地近來出現民航工作人員因為航班延誤被旅客毆打的事件,打人者均被處以拘留10天和罰款;而廈門航空兩位空姐跪拜“整點”的圖片,一度在網上熱傳。
一位經常乘坐飛機的張先生說,飛機經常晚點,嚴重違約失信,不僅影響乘客的行程,還得不到休息,有時候忍饑挨餓,被民航折騰得疲憊不堪,情緒容易失控。
“上蒼”廣闊無垠,“天路”越走越窄?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選擇坐飛機出行的公眾越來越多。有關數據顯示,今年1~6月,民航全行業完成運輸飛行329.3萬小時、146.6萬架次,同比分別增長10.7%和10.3%。旅客運輸量達1.7億人次,同比增長11%。
“需求增加,而航路就那么多,供需矛盾凸顯。”南方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說,我國民用航路僅占20%~27%,其余73%~80%的航路為非民用所占據。
與此同時,由于航路封閉的頻率不斷增加,因此供需之間的矛盾突出。
據統計,我國大部分區域飛行流量持續增長,其中武漢、長沙區域同比增幅達19%,增幅超過10%的有西安、成都、鄭州等9個區域。
從日高峰飛行流量看,北京區域超過3000架次,上海區域超過3800架次,廣州區域超過3600架次。
民航局方面表示,2012年的航班延誤中,流量控制導致的占25%,天氣原因導致的約占21.6%。
一家航空公司運控中心工作人員認為,由于我國空域管制的范圍太大,航路受影響的因素太多,導致空管給運控的預計起飛時間總在變動。
據了解,2012年全國17個繁忙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速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其中上海浦東、深圳、杭州、南京、三亞等機場增速均降至5%以下,主要原因是空域資源制約;東部地區多數大中型機場,可供航班進、離場的空域嚴重不足,以至于起降時刻“一刻難求”。
放寬空域限制,優化管理體系
近年來,內地航班延誤有愈演愈烈之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流量控制”。業內人士分析,在目前運行的航路圖上,民用空域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以前隔600米有一架飛機,現在300米就一架。”。
民航管理局人士認為,從根本上解決飛機晚點問題,必須從制約中國民航發展的空域問題著手。“只有空域進一步放寬,更多的飛機才能往來穿梭在空中航路上,保持準點。”
專家指出,美國現有航空器20萬~30萬架,各類機場1.9萬多個,而我國各類航空器只有1萬架左右,機場總數不到1000個�?梢�,放寬空域資源仍有很大潛力。
據記者了解,解決航班延誤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一套完善的技術手段能對航班延誤原因進行準確分析。也就是說,航班延誤是航空公司調度問題,還是受到流量控制的客觀因素,還無法做到準確判斷。
分析人士認為,我國飛機晚點與航空公司、機場、空管等方面多頭管理以及步調未能協調一致有關,如航空公司歸國資委管理、機場歸地方政府管理、空域資源歸軍方管理等,因而國內航空市場在一定意義上存在著壟斷經營和競爭不充分問題;加上一些航空公司自身管理不足,與國際同行相比差距明顯,造成飛機晚點現象難以根本好轉。
“航班延誤持續多年,亟待從宏觀層面對民航管理體系進行優化。”一家航空公司負責人呼吁,一方面要完善空域資源管理模式,將更多空間予以“民用”;另一方面,也要從管理體制上進行優化。
業內人士建議,民航局要對其空管系統建立航班正常率的考核機制,強化內部管理,應對航班延誤,切實保障乘客合法權益。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 美國頻發空難:“坐不坐由你”
- 下一篇:民航那些航班延誤統計數據該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