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排隊或從地轉空 長期效果仍待檢驗
昨日,據媒體披露,在空管系統雷雨天氣運行保障會上,首次提出了“不限起飛”概念和“每天10時前對首發機場航班不限制”的提法。更有民航局空管局人士分析,這是民航局下力氣治理航班大面積延誤的一記重拳,意在減少人為因素對航班正點起降的影響。
減少旅客在飛機中等待起飛時間
根據政策,民航局公布的八大繁忙機場的航班,除了天氣和軍方活動以外,不再受對方機場管制影響而推遲起飛,力求減少航班關艙門還在機場長時間等待的現象。這八大機場包括了北京首都機場、上海虹橋、上海浦東、廣州白云、深圳寶安、成都雙流、西安咸陽和昆明長水等八大機場。
“太好了,這下應該不用坐‘悶罐頭’了吧。”聽聞民航主管部門重拳治理延誤,不少旅客都拍手稱快,大家紛紛憧憬著準點率的提升。
據業內人士解讀,航空公司口中的“流量控制”一說里既有天氣原因,也有空軍活動等因素,但還包括了部分人為原因,包括航空公司排班或機械故障等,這一次“不限起飛”的政策落地后,本場飛機將不再受目的地機場的起飛限制,盡可能按照原定時間起飛。以前,如果目的地機場有流量管控等情況,本場的飛機也無法起飛,需要等目的地機場恢復正常后方能起飛,后續的航班也將受此影響順延起飛,而這段等待時間往往就是旅客被關在機艙里在停機坪上的等待時間。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減少旅客坐在飛機中等待起飛的時間。同時也會令各大航空公司的競爭公平一點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原先總有基地航空公司優先起降的不成文的潛規則,現在或將改變這一格局,從而給旅客利好。
業內質疑“避重就輕”
不過,記者從多方了解到的情況卻并非如此。“政策的確已經落地了,大概到現在有半個月時間。”一位中南空管系統的內部人士在采訪中向記者證實這一政策確已“落地”,但是談到政策的效果時,這位內部人士表示:“效果情況還需要時間的檢驗吧,要慢慢來看。”而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SOC部門工作人員也在接受采訪時證實了政策已經落地的說法,不過對方也提到,“政策效果是有的,但是也沒有那么大。”
空中排隊安全性經濟性待檢驗
“坦率地說,流量管制有時候真的是與機場容量相關,就好像只能跑100輛車的路上,一下擠進來200輛車,肯定要需要人為疏導指揮的。”一位空管的內部人士也認為自己尚未“吃透”政策精神,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現在的政策就是保障飛機起飛,但是飛起來了,如果無法在目的地機場降落,還是要在空中排隊,這能解決問題嗎?”
該人士坦言,自己理解局方壓力,不少航班關閉機艙門后長時間等待的情況確實已被大量詬病,但這種政策卻可能將飛機在地面等待的時間拉到了空中。
“我擔心如果機械執行這一政策,甚至還會帶來安全隱患。你說飛機是在空中安全,還是在地面上安全?飛機長時間在空中排隊、繞飛是可能發生問題的。”前述飛行員也表示,這種做法并不經濟,“在這種政策背景下,航班肯定要攜帶更多航油,增加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上升怎么算?”
而航空業內人士陳誠也在撰文中指出,民航局此舉顯然是將延誤的矛頭指向了“人為”的流量控制,但卻全面推翻了空管工作的技術性,頗有種一刀切的感覺。“2012年11月1日,民航空管局華北地區機場流量管理系統正式啟用,空管局宣稱‘飛機放行由電腦系統自動計算、統一排序,簡化管制員工作程序。’但事實情況是該系統啟用之后,效果并不好。系統不會考慮首都機場流量大的問題而進行機動調整,結果并未解決問題。”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評論:別拿飛機延誤和堵車對比
- 下一篇:評論:解決航班延誤還需更深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