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別拿飛機延誤和堵車對比
提高航班起飛頻次,增強空管管控協調能力,減少人為造成的航班延誤。民航局對治理航班大面積延誤祭出新招兒,首次提出“不限起飛”的舉措。
經常坐飛機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緊趕慢趕上了飛機,可關閉艙門后遲遲不起飛,動輒在機場趴上個把小時。如果是天氣不好我們當然可以理解,可即便外面風和日麗,天氣預報顯示目的地也同樣艷陽高照,這樣的情況還是很常見,而廣播通知里就是一句模糊的“流量控制”,這叫人怎能不納悶?若是商務旅行,那邊可能有重要的客戶正在等待;若是外出游玩,飛機晚點意味著行程變緊,要增加食宿成本或者縮減景點數目。
8大機場禁止以“流量控制”限制起飛,這樣的新聞看上去很美,可業內人士在這個時候潑了一瓢冷水,說這相當于把以前地面排隊的狀態改到了空中。與此同時,一些航空公司也收到提示:機組必須多帶燃油,以防空中流控等待。
萬一排隊起飛真變成起飛之后在空中排隊,對乘客而言是不是“換湯不換藥”呢?當然不是,因為在地面排隊和在空中盤旋等待的安全系數絕對不同!即便我們不去擔心飛行事故這種“小概率事件”,因晚點而索要賠償也會更難吧?此前,航空公司曾把“關艙門時間”當成航班是否延誤的標準,結果導致“被正點”;今后,如果飛機按時關門起飛,是不是不管幾點到都不算延誤呢?
有的媒體說空中擁堵、航班延誤就像是“堵車”,但這種類比其實完全不靠譜,這是因為雖說每個城市的機動車保有量是固定的,但是每輛車每天是否出門、幾點出門、開去哪里都是不可掌控的,交管部門只能對第二天的情況進行一個大概其的估量。航班則不同,它每天幾點飛、去哪里都是早有安排的,那么如果提前安排的時間難以起飛,差不多每天都延誤,為什么不更改航班時刻表讓其符合現實情況呢?
換言之,“空域緊張”是早就擺在那里的現實,不顧現實情況盲目增加航班數量,又不去認真計算時刻表,忽悠著乘客把票買了之后再拿現實困難當擋箭牌,這似乎有“賺錢第一、客戶第二”的嫌疑。
在空域緊張、流量控制的情況下,排隊或許是難免的,但問題在于排隊的時間能否不在機場也不在空中,而是在自己家里?從去年開始,本市的市屬醫院都開始分時就診了——預約掛號的時候會告訴你一個能看上病的時間段,這么一來就不用去醫院排太長時間的隊了。航班總比單個的人更好計算,如果真的以人為本,盡量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務,算準時間應該不會那么難吧?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通航市場如何守住安全關?
- 下一篇:航班排隊或從地轉空 長期效果仍待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