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航空公司這樣做……
日前《現代快報》有篇題為“4名女子7000米高空上演全武行”的報道,引起了我的注意。事情本來很簡單,機艙內4名女性乘客在航班飛行過程中,因調整椅背引發糾紛,隨之發生爭執,直至“打成一團”,最終因影響飛行安全,在飛機經停南通時,被警方帶走,并被處以5天行政拘留。
我想,諸君在乘坐飛機時,可能也有類似經歷,如果攤上“運氣”不好,當你前面的乘客大幅度調整椅背,也夠你糟心的,因為受“擠壓”的不僅是身體,還連帶心情。像這種在飛機上,因變動椅背引發爭議乃至互毆、群毆的事件,雖都受到嚴懲,但每年仍時有發生。我一直納悶,對于這種大則危及數百人性命,小則影響個人名譽的“任性”行為,為何就屢禁不止呢?除了個人素養、教育背景之外,是不是還有什么其它原因呢?
一說到“德國制造”(德國質量),大家都豎大拇指,大到汽車,小到螺絲釘,但他們為什么好,到底好在哪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其實,德國制造的核心就是,不相信人。他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疏忽。所以,能用機器的地方絕不用人。
世界上最難管理的是人,最難琢磨的是人,最靠不住的也是人。事實證明,靠人類的自覺性,或倡導人類約束自己的行為,肯定是靠不住的。所以,只能通過“規矩”來約束人類的行為,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規矩也越立越多,越來越細。由此,我在想,假如我們換一種思維去討論因座椅引發的矛盾,在排除各種人為因素以外,能否通過“約束座椅”,即優化飛機上座椅的設置,來化解或減少類似因椅背調整引發的糾紛呢?
大家都知道,頭等艙絕沒有因座椅引發的糾紛,因為頭等艙座位間的空間足夠大,椅背怎么調整也不會影響后面的乘客。如果各航空公司琢磨一下,將飛機經濟艙座位作相應優化,比如:將現在的經濟艙座位分成“舒適型”和“經濟型”兩檔,舒適型座位的空間較原來經濟艙座位的空間提升30%,相應的舒適型座位的票價也提高30%左右;同時設定,只有舒適型座位可有限調節椅背,而經濟型座椅則不能調節椅背。這樣一來,航空公司不會吃虧,乘客也多了一種選擇,關鍵是糾紛減少了,航班更安全了。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航空業的“盈利夏天”將至
- 下一篇:中國公務機行業需重塑文化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