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接餡餅”莫忘“躲陷阱”
2015年一季度,民航業均實現創紀錄的贏利。但分析顯示,航空公司們應居安思危,撿“餡餅”時不忘躲“陷阱”。
2015年一季度,民航業一掃近幾年的頹勢,真正來了個揚眉吐氣。根據上市航空公司的一季度報告,五家公司一共賺了63億元,而2014年則是虧損0.7億元。其中,國航盈利16.8億元,是去年的17倍;東航利潤15.6億元,去年則虧損2.1億元;南航大賺19.0億元,同比多賺了22.1億元;海航利潤9.2億元,是去年的4.3倍;而民營低成本“新貴”春秋航空也收獲了2.5億元,同比增幅最小,為46%。
涉及原因,年報里分析了不少,有說打造樞紐有成效,有說反腐提效很重要,有說國際航線收益好,但歸根到底,還是應當“謝天謝地謝油價”。據估計,一季度行業航油平均價格下降了近40%,按去年燃油成本占成本總額近40%計算,相當于油價跳水使成本同比下降了近16%。這對于原來平均收入利潤率只有5%左右的民航業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個大餡餅。
這次創紀錄的贏利主要是“上天所賜”,所以航空公司們不僅不能高枕無憂,還要居安思危,在抬頭接餡餅的時候,不忘低頭躲陷阱。那么未來有什么陷阱需要小心呢?
一是油價上漲。如果回顧航油價格走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從2006年以來,油價經歷了兩個過山車式的長周期。第一波是從2006年至2009年4月,油價由5144元/噸一路上漲到8870元/噸,又一路下跌至3810元/噸。第二波是從2009年4月至2015年2月,油價同樣經歷了一個過山車的過程,從3810元/噸一路上漲至8024元/噸,又迅速跳水至3685元/噸。因此,如果油價重回上行通道,對行業贏利水平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二是叫座不賺錢。從一季度的情況來看,雖然利潤大幅攀升,但單位收入水平卻是大不如前。國航旅客周轉量增長8.1%,而營業收入只增長3.5%;東航旅客周轉量增長10.6%,而營業收入同樣只增長2.6%;南航旅客周轉量增幅最大,為15.5%,收入卻只增長6.8%;海航運量增長19.6%,營業收入只增長6.4%。綜合來看,四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增幅僅為運量增幅的四分之一至一半。在航空公司躺著就把錢賺了的時候,更加需要注意實際贏利能力的弱化,及早應對。
三是運力盲目投入。近年出境游迅速升溫,各航空公司也抓住這一契機,紛紛加大國際運力投入。比如,國航國際航線可供座公里增速是國內航線的2.1倍,東航國際運力增速是國內的2.5倍,南航和海航均為2.2倍。從實際效果來看,國際運力的超常規投入確實物有所值,四大航國際旅客運輸量增速分別是國內增速的3.7倍、3.6倍、3.2倍和1.2倍。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只要投入就有產出,現在民航業已經不是賣方市場,收入水平連續4年下滑便已預示國內已經進入買方市場階段。在這個時間,更加需要謹慎做出機隊增長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避開以上陷阱的同時,航空公司手里握著大把的鈔票,在享受“豐收”的同時需要盡快完成轉型升級。當今民航業正進行商業模式的轉型變革。在春秋上市并連續多個漲停的巨大示范效應下,行業低成本航空轉型或新建的案例也迅速跟進。目前,國內民航由全服務模式“包打天下”的模式向以全服務為主、低成本和高端服務為輔的“商業模式改革”轉型。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低成本航空份額已從前年的3%迅速增長至10%左右,兩年間增長了3倍。但需要注意的是,全服務航空公司向低成本的轉型并不是飛機改成全經濟艙、每天多飛兩三個小時、免費服務要收錢這么簡單,這是從人的思維到公司運作模式的深層次轉型,勢必會傷筋動骨。如果經營環境過于嚴酷,則轉型的難度極大,很有可能會過早夭折。而目前航空公司“不差錢”和油價的低位運行恰恰為低成本轉型營造了一個較為寬松的經營環境,因此在筆者看來,豐收期航空公司的當務之急是抓住契機全力推進相關轉型升級的工作,不斷在溫暖的春天積蓄脂肪,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屹立不倒。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遏制無人機“黑飛” 立法規制是關鍵
- 下一篇:國內民航業闊別5年的“春天”到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