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艙氧氣面罩掉落不會用,誰之過?
5月21日,一架福州飛往北京的航班因為空調系統故障,飛行了半個多小時后返航,最終平安返回福州機場,機上并無人員受傷。這個事件并不復雜。飛機在巡航過程中,一個空調組件出現故障,機組申請下降高度。在下降過程中,另外一個空調組件也出現了故障,機組按照檢查單進行了處置,并決定返航。這種故障的處置對飛行員來說并沒有難度,重點是要求飛機在10分鐘之內必須下降到能供氧的安全高度,即3000米。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旅客必須自主戴上氧氣面罩。但網友“汶川魂”在網上發帖稱,當機艙內掉落氧氣面罩時,很多旅客都不會用。此話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很多業內業外人士的熱議。同樣的事例不止這一起。一兩年前,一架空客A330在從澳大利亞返回中國的航程中,在太平洋上空出現了釋壓的故障。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網友抱怨,氧氣面罩自動掉落了,但很多人不會佩戴。
今天我們不對佩戴氧氣面罩的重要性和怎么佩戴進行討論,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在航班飛行前都有佩戴氧氣面罩的演示,但為什么還是有人不會佩戴呢?每次飛行前,乘務員都要演示救生衣的穿戴方法和放置位置,但幾乎沒有旅客檢查和關心飛機座椅下的救生衣。作為一種密集型載客的交通方式,我們對飛行安全的關注應該遠遠大于其他,但為什么旅客更多關注的是乘務員的服務、航班的正點,而對安全演示、座椅前的安全須知無動于衷呢?是因為旅客不關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還是他們壓根兒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這個回答應該是否定的,沒有哪位旅客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問題出在哪里,該怎么做才能讓旅客真正重視飛行安全呢?
面對突然掉落的氧氣面罩,大部分旅客都能本能地拉下進行佩戴,但不少旅客茫然無助,是因為他們沒有做好在危險情況下該怎么做的思想準備。經過專業訓練的飛行員在遇到突然的空中釋壓時,佩戴氧氣面罩已是其本能反應。而對于普通旅客來說,并不知道飛機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故障,又怎么會知道出現故障后應該怎么應對呢?
航空公司在日常的宣傳工作中,更多的是從服務、硬件的角度出發吸引旅客,對飛行安全和故障發生可能性的話題諱莫如深。旅客從購票登機到承運結束,在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的時間里,只是在飛行前的短短幾分鐘才會接觸到有關飛行安全的知識。而期望旅客掌握和了解所有安全知識,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保障飛行安全,不僅要對飛行機組進行訓練,更需要旅客對飛行安全予以關注和了解,對飛行機組的指揮積極配合,在緊急情況下進行自救并救助他人,從而真正讓飛行安全落到實處。這就需要旅客在平日里多關注飛行安全,多了解飛行知識,多積累有關乘機安全的注意事項,在飛機上多聽、多問、多想,面對乘務員的演示能積極學習。
同時,這也需要民航人重視和面對這個問題。佩戴氧氣面罩看似簡單,但里面有很多學問。如果航空公司能從方式上進行一些改變,增加一些與旅客互動的環節,讓旅客自己體驗怎么佩戴氧氣面罩,了解氧氣面罩的重要性,互相討論提問,應該會比簡單演示的效果好很多。在南航航班上,你會發現飛機的安全演示變成了水墨畫,很多情節讓人耳目一新;在深航的安全演示里,乘務員變成了一個四五歲的小姑娘,她用純真但稚嫩的聲音進行安全宣傳,讓人抿嘴一笑的同時,牢牢記住了她在所說的內容;海航也推出了葫蘆娃版的安全須知。這些有益的嘗試讓我們看到了航空公司的改變。
此外,在基本素質教育中,教育部門應該像講解紅綠燈知識一樣,宣傳乘機安全;民航人也應該走進校園和社會,向大家宣傳飛行安全的重要性。只有全社會都重視這個問題了,才不會出現很多人不會佩戴氧氣面罩的囧境。
讓我們一起努力,使乘機越來越安全!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航企參與文化營銷能收獲些什么?
- 下一篇:合作博弈方可解決新老航企的市場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