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機長和乘客何必“弱弱對決”
核心提示
有時候,身處一線的機組人員成為“空怒”的發泄對象,其實也與服務觀念落后有關。航空公司不能在乘客有知情權的時候保持沉默甚至冷漠,通過制度化的信息傳遞和人性化的服務跟進,既可緩解乘客的空怒,也能有效分解機組人員壓力,減少本該“同舟共濟”的一機人眾的不必要對立。
廈航一機組因拒載一位辱罵機組人員的12歲女孩,被內部通報,被外界爭議。機長權力是否濫用,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直至昨日,廈門航空通過其官方微博對外回應稱,尊重機長在飛機上的最高處置權。這樣的原則必須堅守。原因很簡單,不因為機長的專業無懈可擊,而是飛行安全不容有失。
機組人員的精神狀況,一直是極為重要的飛行安全因素。1982年的日本航空350號航班空難,1999年的埃及航空公司的990航班空難,2013年莫桑比克航空公司TM470航班空難,它們的發生,都被懷疑與駕駛員個人原因有關。2014年3月8日MH370失聯,據調查“飛機上的某個人”關閉了通訊系統,并大幅改變航向……即使真相還未被證實,但人為因素已呼之欲出。2015年3月24日,德翼航空一空客A320墜毀,副駕駛“謀殺”一說被最終鎖定……在不能及時判斷正誤的緊要關頭,尊重機長的最高處置權,其實是為了乘客的安全。
尊重機長的最高處置權,也不失為一種擱置爭議的策略。110出警處理民事爭端,不能現場解決的,都會移送派出所。這個過程堪稱冷處理,可給沖動雙方留下更多緩解情緒和冷靜思考的時間,為促成爭端的理性解決提供空間。飛行爭端比地面爭端危害更為巨大,尊重機長的最高處置權,可保安全飛行第一,將爭端合理后置。在該不該拒載小孩這個問題上,尊重機長的最高處置權,對更多乘客的通行效率和安全出行而言,更為有利。
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預計,2015年,全球航空旅客人數可達35億人次,但飛行員的精神狀況總體上卻有些堪憂。過去5年,英國有350名飛行員因精神疾病被暫停飛行執照。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也曾對1123名飛行員進行調查,發現民航飛行員的焦慮水平顯著高于一般成人。全球都在想法從技術上增加駕駛過程中的監督和控制,但誰都知道,若機組人員中有人決心干擾飛行,其他人幾乎沒辦法控制。所以,有效緩解飛行員的精神焦慮,盡量轉移他們所承受的過多壓力,顯得十分重要。
近年來,航班晚點延誤的出現頻率不小,原因眾多,有空中管制,也有航空公司和機場方面的原因,但多數情況其實是航空公司尤其是機組人員無法克服的。客觀說,上述情況發生,機組人員和乘客都是受害人或受損人。有時候,身處一線的機組人員成為“空怒”的發泄對象,其實也與服務觀念落后有關。航空公司不能在乘客有知情權的時候保持沉默甚至冷漠,通過制度化的信息傳遞和人性化的服務跟進,既可緩解乘客的空怒,也能有效分解機組人員壓力,減少本該“同舟共濟”的一機人眾的不必要對立。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