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門”呼喚民航應急新規定
最近,一篇名為《生死間,一個記者有話想對你們說》的文章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這篇文章揭示出目前航空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引起了航空業內極大的重視。其實,民航運輸從來不缺乏細微的服務和對生病旅客的關懷。這一事件的發生,更大的意義是讓我們看到相關規定已經落后于發展,民航應該盡快完善關于生病旅客運輸的操作規定。
目前,人們對于此事件,最大的爭議是:在一切救護預案都做好的情況下,為何打開飛機艙門竟用了近50分鐘時間?而且艙門打開后,又出現了“責任”如何分配的問題。所以,許多人指責航空運輸部門和地面救護人員對人的生命態度冷漠,服務令人寒心和缺乏道德意識,甚至將相關部門的解釋也認為是搪塞。
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稍有航空常識的人都知道,民航運輸從來不缺乏細微的服務和對生病旅客的關懷。在民航的運輸規定中,對于生病旅客的服務,不僅售票處、機場地面服務部門和客艙服務部門有責任,甚至空管、機務和餐食部門的工作程序中都有相關的工作流程和緊急預案。在實際運行中,民航在搶險救災、運輸傷員和病重旅客的工作中總是沖在一線。最常見的還有機場設立的輪椅服務部門,那里的工作人員常常是背著不能自理的旅客上下飛機;客艙中的服務員照顧擔架旅客,細心程度甚至不遜于護士。
或許有人會問,航空運輸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技術管理系統,為什么這樣的服務工作還能做得如此周詳呢?其實無他,主要是航空運輸業從來都很重視服務,所以在他們工作中早就有一個細致規范的程序。比如,在飛機設計制造過程中,已經預留了擔架和一些醫療用具固定的設置;餐食單位也都有專門的食品和餐具。這一切服務理念都體現在旅客運輸的操作規定中。
那為什么這次突患重病的記者卻經歷了這樣的遭遇呢?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中國航空市場幾十年的高速發展,許多新的規章、制度、規定都已跟不上時代的需要,還正在完善之中。比如說,30多年前民航“大一統”時期,機場設立一個“急救中心”,一切救治問題全部搞定。而現在,這個部門因無法適應龐雜的機場管理工作而被撤銷,但新的“急救單位”卻沒有設立。民航曾經因為法律規章制度跟不上現實需要,遭遇過航班延誤后鬧事、旅客沖擊跑道、打砸機場設施和毆打工作人員的事件。但是,通過完善法律法規、修改相關航班運行辦理辦法后,這樣的事件就發生得越來越少了。
此次“生命之門”事件的發生,并不是一個單位或一個人的原因,而是民航相關部門關于生病旅客運輸的操作規定沒有跟上發展的要求。當然,通過這個事件,筆者相信相關部門一定會高度重視,也會盡快完善這方面的規定。現在中國的航空運輸最缺乏的不是服務的細致,而是相關制度。過去,中國民航習慣用國際慣例的規定來保障運行,但現在看來,中國民航需要出臺有自身特色的運行規定。當然,現在許多機場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架次的航班進出港,客流量大,專業的“急救中心”也非民航一個部門能解決,也不是幾名醫生和護士所能包攬的工作。這需要民航部門和衛生部門協商,共同來辦理,做到既符合航空運輸運營要求,又讓“急救中心”與機場各部門相互配合好。
其實,任何問題只要抓住了矛盾所在,就能真正解決問題,而其他無技術含量的猜測、指責、哀嘆和謾罵都于事無補。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雨雪天更應該為旅客提供實時信息
- 下一篇:航空安全惹關注 鋰電池符合標準亦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