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時刻”市場化試點,未必會造成“成本轉嫁”
無論是行政性配置,亦或是市場化配置,我們首先要確保的,就是消除權力尋租的土壤,營造公平的行業環境。
對于航企來說,航班時刻絕對算是“黃金資源”。也正因為如此,民航系統已有多位高管因時刻分配尋租落馬,業內對于改革的呼聲日漸高企。近日,記者從民航局獲悉,將在廣州白云機場和上海浦東機場啟動航班時刻資源市場配置改革試點,未來將引入“拍賣”和“抽簽”方式。但不少業內人士擔心,將原本無償獲得的資源變為有償,航企有可能會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12月7日《北京商報》)
在很多人看來,無論是采取“時刻拍賣”還是“時刻抽簽+使用費”的資源分配方式,本質都是“變無償為有償”,都必會推高航企成本,從而增加消費者負擔。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前提是,在行政配置模式下,不少航企為了獲得航班時刻資源,往往會不惜重金公關、行賄。所以如今的市場化改革,將隱性成本變成顯性成本,未必會造成“實際成本”的大幅攀升。
而此次改革試點中,最大的亮點是“航企所拍得的航班時刻,在次級市場上可通過交換、轉讓、出租、出售等方式進行交易”。這一規則設計,一方面讓航班時刻資源充分流動,滿足了航企靈活經營、業務調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民航業的市場縱深,為后續的資本投資、金融轉化提供了可能——事實上,其影響力絕不局限于“航班時刻分配”,而是呼應了民航業向民間資本開放以及深度市場化的大趨勢。
如果說,競價拍賣、有償使用等市場化手段,強化了關于“成本上漲,消費者受傷”的負面預期,那么我們期待著能以更徹底的市場化改革,比如說開放民資準入、放開機票定價權等,來緩解公眾焦慮。需要重申的是,真正的“市場化”,理應是全方位的而不是選擇性的市場化,理應是有健全制度規范兜底而不是充斥著不確定性的市場化。
無論是行政性配置,亦或是市場化配置,我們首先要確保的,就是消除權力尋租的土壤,營造公平的行業環境。常識是,行政性配置容易通向“腐敗”,而市場化配置也不必然意味著萬事大吉。關于航班時刻資源的分配,如同許多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都必須擺脫那種簡單化的、“非此即彼”的幻想才好。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航班時刻”拍賣還需配上“韁繩”
- 下一篇:航班時刻分配,不能只“向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