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國際航線要量力而行
據報道,近年來國外航空公司加速進入我國航空市場,已有10多家公司進入我國二、三線城市。這既緣于我國一線城市航線資源緊張,也因為一些地方政府“招商熱情”很高,希望借此加快當地發展。
國際航線對地方招商引資、旅游等拉動作用不容小覷。據測算,一條國際航線為地方經濟創造的生產總值相當于3條國內航線,并提升當地國際化水平。但國際航班進入二、三線城市,將增加運行里程及成本,還存在市場培育期,因而地方政府通常會給予一定優惠或補貼。因此,一些二、三線城市不惜重金補貼,借此吸引國際航線“落戶”。
筆者認為,二、三線城市開通國際航線需量力而行,否則將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應。首先,要充分考慮航線兩端城市所輻射的航空市場范圍及客源潛力。中西部和二、三線城市整體航空運輸能力較弱,客貨流相對不足。對于國外航空公司而言,航線開通初期是市場培育期,短期的虧損難以避免,他們看中的不是補貼,而是提高客座率,盡快占領市場。國外航空人士表示,通常長途航線應有80%以上的客座率,并運營18個月以上才能實現盈利;地方政府實施補貼的數額和時間畢竟有限,如果航線培育不能及時完成扭虧,面臨的很可能是國外航空公司退出,航線取消。
其次,引進國際航線投入巨大,一般而言,包括人力、飛機、航油及其他各種費用的成本在10億元左右甚至更多,加之后續的資金補貼,必須考慮到回報問題,否則國際航線開通時光鮮,但沒過幾年很可能難以為繼。此外,一些二、三線城市在短期內大量開通國際航線,想獲得中國民航局或地區管理局在航權上的支持也非易事。
對于引進國際航線,地方政府必須在充分考慮本地實際的基礎上量力而行,適時適度投入補貼資金,并可在市民旅游、公務出差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國際航線運營的鼓勵性政策。更重要的是在市場培育期間,地方政府應發揮主導、引導作用,積極主動和航空公司合作,推動航線從培育期進入穩定期,實現盈利。同時,也可通過加強旅游合作,引入相關企業、“基地航空公司”等,帶動產業鏈集群效應和新的需求,從而使這種通過開航線來促進經濟發展的方式,具有相對穩定的長久效果。地方政府應避免為爭奪航空樞紐地位而盲目引進航線,對于長期難以扭虧的航線,必要時也應明確退出的機制和方式。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法航—荷航: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市場
- 下一篇:機票定價潛規則:價格跳水源于代理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