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機場在旅客心中不能等同于候機樓
關于國內機場你能夠想到什么?恐怕對于大部分旅客而言,機場仍然是一個大型候機樓,并沒有多少人關注到機場除了候機之外的其他功能。盡管國內機場始終在努力提升自己,也取得了進步,但在絕大多數旅客心目中的形象依然只是一個航空運輸場所。與此同時,國外機場紛紛向中國旅客伸出了橄欖枝,以各種手段吸引中國旅客。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國內機場無法跟上國際化的競爭步伐,恐怕會在旅客心里固化為候機樓,從而阻礙機場多層次功能的發(fā)展。
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4月公布的最新《中國出境旅游發(fā)展年度報告》,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五大客源地,并且持續(xù)保持高速增長。在巨大的商機下,國際機場與當地航空公司聯起手來,加大宣傳引導力度,一方面與當地旅游業(yè)者密切合作吸引中國旅客,另一方面努力成為銜接旅客旅程的中轉站。以新加坡樟宜機場為例,該機場不僅始終提供中文翻譯幫助旅客,并且于近期推出了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網頁及手機應用程序,目標是推銷機場的休閑和零售服務。可以看出,樟宜機場并沒有將自身局限在服務航空的簡單角色,而是從航班中轉、休閑和零售服務、當地旅游等多層次功能吸引旅客,最終實現機場、航空公司和當地經濟的互相促進和共同繁榮。
再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國內的機場如何豐富自身功能,積極參與到越來越國際化的競爭當中呢?特別是隨著免簽過境政策逐步放開,機場作為航空業(yè)核心樞紐,如果不能積極拓展多層次的旅客服務,恐怕會慢慢地坐失中國客源這座“金山”。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