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發布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規劃范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云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9%、6.9%、6.3%。
本規劃綱要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綱要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區域特色進一步彰顯,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雙城引領的空間格局初步形成。重慶、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能級顯著提升,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都市圈同城化取得顯著突破,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提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優勢互補、分工合理、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左右。
——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大幅提升。現代化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慶、成都間1小時可達,鐵路網總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航空樞紐地位更加凸顯,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5G網絡實現城鎮和重點場景全覆蓋,新型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現代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建成,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優勢產業區域內分工更加合理、協作效率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相對完整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呈現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雛形,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現代服務業優勢明顯增強。
——改革開放成果更加豐碩。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降低,跨行政區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擔機制不斷創新完善,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重慶、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開放平臺建設取得突破,協同開放水平顯著提高,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基本建成,對共建“一帶一路”支撐作用顯著提升。
——生態宜居水平大幅提高。生態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協同監管和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更加完善,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8%,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95%,河流主要斷面生態流量滿足程度達到90%以上,城市開發模式更加集約高效,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明顯提高,精細化治理能力顯著增強。
到2035年,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重慶、成都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的城鎮體系更加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全面形成,現代產業體系趨于成熟,融入全球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EmbraerX與共和航空簽署Beacon使用服務協議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