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機場:探索機務新模式 扎實推進“三基”建設
自2017年初,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分公司一直探索關于深入推進“三基”建設工作的新模式,機務工程部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例子。通過新思路、新創意,轉變管理模式,優化人力資源,從根本上夯實基層薄弱工作環節。
圍繞“向管理要人、向流程要人、向效率要人”思路,實施一站式勤務。2017年初,在烏魯木齊機場登機橋操作和維修業務移交給機務工程部前,登機橋操作和維修業務是隸屬于兩個獨立的科室。轉交后,機務工程部實際接收人數僅有以前的一半。人員緊缺的問題成為擺在機務工程部班子成員面前的最大難題。
在此背景下,只有挖掘潛力,調整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現有的人力資源,才能保證生產任務順利完成。首先,向管理要人。機務工程部打破崗位限制,強化資質建設,通過資質培訓,實現一人多崗,最大限度地向管理要人。自2017年9月起,機務工程部組織航空勤務、登機橋操作與維修、橋載設備操作與維修、航空器除冰四個崗位的員工進行培訓,使每位員工同時具備以上四個崗位的上崗資質。通過系統理論培訓,嚴控實操質量,嚴格培訓考核,嚴把上崗標準。截止2018年8月,同時取得四個資質的員工已達到95%以上。其次,向流程要人。在人員資質滿足一人多崗的條件下,機務工程部改變航空器保障流程,將航空器接機、登機橋對接、橋載設備保障三項工作額定的5個保障人員減少至3人保障。一站式勤務,在節省人員的同時,提高了工作效率。
建立生產準備室,實現保障資源的快速調配。各中心帶班主任或班組長在排班進程表上對員工進行動態管理。根據機場三個候機樓航班波段曲線,打破科室人員限制,及時安排空閑區域的人員補位到繁忙區域,有效提高了人力資源利用率,減少了人為原因造成漏接航班的事件,尤其是為冬季航空器除冰季來臨,人員緊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機關科室植入一線,基層骨干機關錘煉。機務工程部將安全管理室和業務技術室的辦公場所由機關辦公樓轉移到一線生產場所,提高管理效能,讓職能科室參與基層科室的管理工作,更好的為基層服務。此外,機務工程部每年分批次選拔責任心強、業務素養高的一線員工在機關職能科室輪訓,承擔具體的管理職責,鍛煉綜合業務能力,為基層培養儲備后備管理人才。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財務公司: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機場集團鍛造“金融管家”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