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場IT投資熱的冷思考
近日,由國際機場協會、《航空商務》雜志和國際航空電訊集團(SITA)聯合推出了“2013年機場IT趨勢調查”。該調查涵蓋了旅客流量占到全球總體旅客流量54%的機場,其中包含了25家中國機場。調查顯示,自2010年以來,機場IT支出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2%,而同期收入的復合增長率僅為2.8%。今年IT支出的預算將達到收入的5.43%,即全球機場的IT支出總額將達到60億美元。中國國內機場的基礎設施正在經歷高速的更新換代,同時,在明顯高于其它國際同行、年復合增長率為23%的IT預算支持下,國內機場的技術應用正在飛速發展。那么,國內機場應該如何應對這一發展熱潮?
電子信息技術將會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機場領域,這是明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而國內機場在面臨這一發展趨勢時,保持冷靜、謹慎,用科學的態度審時度勢,適度推進機場IT的規劃和建設,應是當下的重要議題。
機場IT
管理能力不足
據2012年統計,我國民用機場有183個,年旅客吞吐量1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有57個,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以上的有21個,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和廣州白云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均超過4000萬人次,其中首都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超過8000萬人次。從這可以看出,我國機場之間業務量差距巨大。
“2013年機場IT趨勢調查”調查了25家中國機場,報告中有許多可以引發思考的問題,但在解讀時,應該結合我國國情、市場環境以及機場多樣性等諸多因素。
在我國,年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基本占據了最重要的城市資源,比如直轄市或者省會級城市,所處區域也是我國或本區域的經濟、文化和旅游中心。同時,這些機場也占據了國內航空運輸市場中最好的資源,并且得到了來自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幾年,以上這些機場均有大規模的擴建計劃,這也就是,中國機場IT支出年復合增長率為23%,遠高于國際機場IT支出復合增長率的原因。在這高速增長的背后,不容忽視的是,重建設投入,輕運營管理還是我國機場建設過程中較為普遍的現象。當數十億、上百億的建設資金投入后,一旦機場開始運營,機場所面臨的資金壓力將是非常巨大的。
機場IT建設是個需要長期且持續投入的過程,并對機場IT管理能力有極高的要求。若機場還未走出重前期建設投入,輕后期運營管理的思路,盲目追新求特,而不能結合機場自身情況來規劃,不僅不會給機場帶來預期的效益,反而將成為機場運營管理的軟肋。
IT建設應以滿足
國內機場發展需求為主
近年來,我國民航運輸市場發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兩個主要因素,一方面是我國經濟基本保持了穩定增長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人均GDP從4000美元向10000美元過渡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GDP的增幅對民航業拉動的邊際效應最為明顯。
同時,我國航空運輸市場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國內航空運輸量占據了我國航空運輸總量的9成。2012年,我國民航完成旅客運輸量31936萬人次,其中國內航線旅客運輸量29600萬人次。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估計,到2016年,中國機場旅客吞吐量將從2012年的6.79億飆升至8.73億。從我國航空運輸市場構成分析,以國內航空運輸市場為主的格局不會發生逆轉。這也就意味著,我國機場的IT建設須充分考慮這一因素。
目前,快速增長的旅客吞吐量,是倒逼我國機場加快建設發展的核心因素。
我國機場正處于從傳統運營管理模式向現代運營管理模式轉變的進程之中,IT建設同樣不能獨立于這個進程之外。隨著機場運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機場安全運行壓力越來越大,通過IT建設,來完善機場運行條件,夯實機場安全運行基礎應當是我國機場IT建設中應首先考慮的問題。通過IT應用降低機場運行成本,提高運營效率,達到增強機場盈利能力的目的,這應是機場IT建設的出發點。機場通過IT建設,改善旅客乘機體驗,應是在滿足前面兩個方面基礎上,可以予以考慮的。
目前業內對未來“智能機場“的描述,多是以旅客視角出發。作為機場在推進自身IT建設時,對此應有清醒認識和科學分析,不可隨波逐流,走入誤區。
結合我國機場建設和運營的實際情況,我國機場在進行IT規劃建設中,應把握這樣一個原則:夯實機場安全運行基礎;提升機場運營效率,增強機場盈利能力;改善旅客乘機體驗,而不僅是以“旅客至上”作為出發點。
自助服務應考慮
機場和旅客的現實條件
自助服務是一項“看上去很美”的服務模式,而國外機場雇員和旅客均與國內機場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故在我國機場IT建設中,對自助服務的規劃不可完全復制國外模式。
據“2013年機場IT趨勢調查”,我國87%的機場計劃增加機場自助值機投資,而同時只有8%的機場認為自助值機是機場旅客值機的主要方式。對此調查結果,筆者認為,如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的大型樞紐機場,通過自助值機建設,來緩解值機柜臺在數量上和業務辦理量上的壓力,拓展候機樓商業面積,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思路。而對于我國其它機場而言,對機場自助值機的規劃建設,還應結合本機場實際情況,予以慎重考慮。
我國機場自助值機服務,還沒有成為旅客值機方式的主流模式。一是,航空公司推出的網上值機服務,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商務旅客的選擇。通過網站提前辦理值機手續,恰恰滿足了商務旅客追求時間效率的需求,而機場自助值機,只是當作值機柜臺人滿為患時候的替代選擇。
另外,國內很多旅客,并不喜歡直接和冷冰冰的機器打交道,而在值機柜臺,從辦理乘機手續到行李托運,并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還能享受到機場員工所提供的周到服務。這個被服務的過程,是符合現階段我國很多旅客消費心理的。
從現實多種條件考慮,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自助值機服務還是很難成為機場值機服務的主流模式。
把握IT系統的
正反兩面性
如今,IT系統已經成為支撐航空運輸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旦IT系統發生崩潰,對航空運輸業,將是災難性的后果。當機場運行越來越依賴于IT系統時,機場越應該重視IT系統的兩面性,對IT系統暗藏著不可控制的因素要有充分認知,并尋找解決方案,不能使機場運行因IT系統故障而陷入癱瘓之中。
我國機場在向現代管理模式轉變中,對如何運營管理IT系統也須有一個逐步學習和認知的過程。在面對IT與機場發展融合度越來越高的趨勢下,我國機場只要既不盲目附和,又不“因噎廢食”,順應全球機場IT發展趨勢,結合我國機場實際運營管理模式與市場環境,抓住航空運輸市場的戰略機遇期,將IT為我所用,才可成為將IT融入機場發展的引領者。
鏈接
“2013年機場IT趨勢調查”數據要點
68%的機場認為改善旅客體驗是驅動IT投資的最重要因素,39%的受訪機場認為,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是第二大因素。
旅客服務是大多數機場(51%)未來3年優先考慮的IT投資領域,其預算遠遠超出在機場運營方面的投資。
至2016年,98%的受訪機場都將為旅客提供自助值機亭服務。目前,僅有40%的機場提供具有行李牌打印功能的自助值機亭,其中以歐洲地區機場為主。在未來3年,將有82%的機場具備該功能。
95%的機場正在興建移動應用設施。在未來3年,45%的機場計劃通過移動設備為旅客提供有償服務,例如Wi-Fi和泊車;另外54%的受訪機場將開展零售促銷活動,而目前只有17%的受訪機場在利用移動設備開展促銷活動。
至2016年,80%的機場將投資商業智能領域。目前僅有8%的受訪機場達到最佳實踐標準所規定的數據存取、質量和準確度要求,實現了商業智能目標。機場面臨的一大主要挑戰就是如何處理亟待分析的大數據。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中國航企關注國內市場 國際運營仍有待增強
- 下一篇:南航國際化背后的選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