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經濟區可否撬動經濟轉型升級?
空港經濟區(一些地方叫臨空經濟區)給諸多擁有機場的地方經濟很多遐想,更被學界寄予了厚重的期望——空港經濟或許可以成為撬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杠桿。
本報記者通過到部分提出空港經濟區地方調查發現,各地發展空港經濟區的積極性都很高,全國已經申報了50多個空港經濟區。
但說實話,目前國內的這些臨空經濟區,與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區別并不太大——除了比鄰空港、有部分服務于航空業的產業外。某種意義上說,所謂臨空經濟區,很大程度上是以“臨空”這個概念,行發展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實。
即使空港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廣州白云區在規劃空港經濟區的時候也承認,“商貿物流業雖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但運輸方式多依托鐵路和公路,以傳統特色為主,現代物流供應鏈管理特征不明顯,與航空經濟的關聯程度不高。”
實質上,空港經濟區應該充分發揮“臨空”帶來的信息、資源等優勢,比如,一些高端人才乘飛機抵達目的地后不用再轉乘車輛到市區就可以開始工作,返程也非常方便;而一些附加值高、交貨周期短的產品,如芯片、藥品、快件等可以通過航空運輸。
當然,在廣州,還有一個很大宗的商品與高新產業無關——每天,都有數萬噸海鮮在廣州空港轉運、落地;每天都有數十噸各類快件通過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轉運。
但是,由于國內大多地方的大多數產業尚不具備條件,“臨空”的優勢也就只能被“閑置”。于是出現了很多地方的臨空經濟區,只見“經濟區”,不見“臨空”;或者因為城市擴張被迫搬遷到郊區的機場,再次被城區包圍,機場與城市之間上演一個包圍與反包圍的競賽……
當然,這種觀點或許有點狹隘。有部分專家就指出,臨空經濟區不一定就一定要與空港有關,只要是高新企業即可——哪怕其主要資源其實還是通過航海、汽運等方式配置的。
從尊重客觀現實的角度看,在臨空經濟區發展與空港關聯度不高的產業,甚至地產項目或許是必經階段,但是,如果不能充分發揮“臨空”優勢,這些企業建在哪里都是可以的,名叫“臨空經濟區”還有什么意義?
這或許也回答了國家有關部門至今還沒有出臺有關政策的原因,在臨空經濟區缺乏真正成功、可以復制的案例的時候,盲目出臺政策是一種冒險,而且,再完美的政策設計也容易落空。
但對于空港經濟區我們或許應該更加樂觀,畢竟,中國經濟轉型已經成為必然,高新區、開發區等概念也已經不再讓人驚艷,空港經濟區至少可以讓人眼前一亮。從長期來看,部分地方的空港經濟區或許真的可以在野蠻生長后修得正果,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這些突破口從一個個點,最終連成一條線,或許就可以真正實現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夢。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臨空經濟區:撬動中國經濟升級的杠桿?
- 下一篇:臨空經濟區或成地方經濟轉型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