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區域性運營環境 實現通航飛行常態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高遠洋近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我國通航產業已邁出實質性步伐,機隊規模有明顯增長,但仍需提高飛行業務量尤其是新興飛行業務量的比例。這需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進一步推進,多建設土地節約型的簡易通航機場,進一步革新管理體制,構建良好的區域性通航運營環境,盡快實現通用航空在區域范圍內的常態化飛行。
邁出實質步伐
中國證券報記者:2011年被譽為“通航元年”。兩年過去了,您認為我國通航產業取得了哪些進步?主要存在什么問題?
高遠洋:通航產業這兩年實實在在地邁出了前進步伐。2011年我國通航飛機數量是1154架,2012年1316架,同比增加了162架。而今年1-9月通航飛機數量達到1610架,同比增長294架,增幅已是去年的兩倍。另外,2012年全球通用飛機交付數量是2000余架,全球通用飛機產量中有近15%的飛機賣到了中國。此外,2013年飛行總量預計將達到60萬小時,較上年增長8%左右。
盡管如此,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我們的基數低、體量還很小,通航產業尚未進入業務全面開展階段。
從紙面落到實處,公司成立了,飛機到位了,下一步期盼的就是如何飛起來,業務量如何提升。比如,從業務量結構而言,目前主要還是集中在傳統業務如農林化作業、海上石油飛行等,而新興業務如公務機、通勤、空中的士、空中游覽、私人飛行、娛樂飛行、小飛機快遞等,除公務機外,其他業務領域幾乎還是空白,而這些恰恰是通用航空中最為精彩的業務領域。按道理,企業增加了,飛機增加了那么多,業務量卻沒有同比例增加。這些被看好的新興業務仍然受制于空域管制、基礎設施不健全、飛行員短缺等問題,沒有真正得到實質性發展。
實現常態飛行
中國證券報:空域改革方面最希望能實現怎樣的突破?
高遠洋:現在的狀態是,也能飛,但比較難,要飛出去實現點到點的飛行就更難。也就是說不能實現飛行常態化。未來希望達到的狀態是,通航企業想飛的時候,能夠通過一個歸口管理部門,進行申請審批或報備就能飛行。目前除傳統作業如農林牧漁等基本能常態化飛行外,新興業務如航空旅游 、私人娛樂、培訓等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企業不僅要申請,還要協調軍、民航關系,有時弄得很疲憊。
低空空域要一下子實現全國性放開估計近期實現起來較困難,但希望在有通航需求的區域劃設出一些非定期、固定的飛行線路,區域性地達到通航飛行常態化,只有這樣才能成就通用航空產業。此外,傳統作業的作業范圍較局限,也有拓展飛行范圍的需求。
中國證券報:通航機場的建設應注意哪些問題?
高遠洋:通航機場的發展可以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新建機場,目前通航機場的建設面臨政策真空期。國家正在考慮要將通航機場審批權限下放,但新政策尚未出臺,而原來的起降點建設報批也被叫停了。另一方面,如何利用好現有支線機場、使之服務于通航,也大有可為。
現在往往“劃空為牢”,機場建設完全隨著空域走,實際上更應該根據市場需求及通用航空飛行活動的需要進行建設,不要過度受制于空域。不用擔心機場之間距離太近會沖突,因為未來空域是可以動態管理的,這在技術上沒有問題。應該鼓勵多建通用航空機場,尤其是多建一些土地節約型的功能性簡易機場。
適合區域規劃
中國證券報:對于已經或將要進入通航產業的企業,您有哪些建議?
高遠洋:通航企業應注意:一是找準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長短結合;二是做運營或制造的要考慮規模,有一定體量才能實現經濟效益;三是做機場的不能僅僅考慮單點建設,應該形成網絡。
通用航空產業鏈的系統性構建,可以是由比較有實力的公司、產業資本或者由地方政府主導,查漏補缺。當然,通航產業的發展最終一定是開放性的市場行為,不能都去搞大而全,還是要實現專業化、市場化分工。
中國證券報:對于下一步通航產業的發展,您最期待看到的改變是什么?
高遠洋:從政策角度講,空域方面,《低空空域管理使用規定》和全國低空空域劃設方案這兩個文件要是今年出不來的話,也是明年最期待看到的兩個政策。此外還有一個重要文件是修訂后的《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這三者從空域劃設、空域管理到飛行活動管理進行規制性安排,也就構成了通航產業發展最基礎的頂層設計。
還希望看到管理體制層面的制度完善。比如,對于通用航空機場建設、通用航空飛行活動的開展,從管理體制上能有一個統一的、規范性的、程序化的管理渠道,不要讓企業自己去協調各方關系,這會給企業增加很多成本和不確定性。
另外,建議對通航產業發展進行區域性的規劃。通用航空的區域經濟特征比較明顯,應該根據區域的需要及發展條件進行區域性的產業發展規劃,構建區域性的通航運營環境(空域、機場網絡、空管與服務保障),先實現區域內飛行常態化,飛行業務先行,進而帶動通用航空制造與通用航空服務業務發展。而地方政府應該是區域通用航空發展的推動主體,不光需要熱情,還需要有專業精神,進行專業性引導。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專家:航空盲降系統正被歐美國家淘汰
- 下一篇:鄭州航空港要和地面交通形成“交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