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誤到底誰之過
中國民航航班的準點率低下似乎已成痼疾,其矛盾之尖銳一直是公眾關注焦點。在延誤發生后,天氣、流量控制是最常被提及的理由,面對航空公司、機場的“無辜面孔”,盡管乘客們砸電腦、潑飲料的過激行為確實不可取,不過,最近發生在鄭州的事件揭開了冰山一角,航空公司與機場并不是像他們所言的那樣無辜。
2月6日,鄭州新鄭機場因降雪導致大面積航班延誤,2000余名旅客滯留機場,部分旅客與機場人員發生沖突。15日,央視新聞調查欄目播出的《被延誤的航班》聚焦了此次事件,有幾個細節值得關注。
從5日到6日,鄭州機場并非完全關閉,而是間歇性開放了數次。在兩次跑道重新開放后,1小時內都是僅有1架飛機起飛,而正常的流量是每小時20余架次。6日跑道開放后,4小時內起飛的僅有20個航班,遠低于正常數據。一方面,機場滯留了數千旅客急待疏散,另一方面,跑道開放后飛出的航班架次如此之少,對此,機場、航空公司、空管部門都覺得不正常,但都表示不是自己的責任。
那是誰的責任?難道有錯的只有乘客?
一位年輕乘客因砸壞鄭州機場的服務臺鍵盤,被拘留14日。他表示引發過激反應的主要原因是得不到準確的信息。這表面看是一線服務人員溝通協調能力不夠,應急服務不到位,深層次看卻是航空公司與機場互相推諉,無所作為。要改善這一團亂麻的局面,靠航空公司和機場的自律顯然不夠,加強民航的行政管控手段已迫在眉睫。航班延誤信息必須透明公開,延誤原因必須公示,對乘客的安置與理賠也須通過法規明晰,不能總是輕描淡寫一句“不是我們的責任”就把人打發掉。
同時也要從整個民航業鏈條著手,改變各環節“各掃門前雪”的現狀,搭建起空管部門、航空公司、機場之間統一聯動的平臺。我國早已提出要建民航強國,其內涵不僅是有多少家航空公司、多少架飛機、多尖端的技術等硬指標;更重要的是安全高效的管理體系和服務保障體系,航班“沒準兒”的痼疾到了非治不可的時候了。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航空聯盟 航企發展的必經之路?
- 下一篇:平安視角:服務推陳出新不能跨越"安全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