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建設,“迎新”別“辭舊”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城市建設面積的不斷擴張,過去原本位于郊區的機場現已逐漸為城市所包圍。為了徹底化解機場與城市發展之間日益嚴重的矛盾,很多城市逐漸放棄了擴建機場計劃,選擇搬遷離城市較近的老機場,重新選址建設。這樣就面臨一個問題,原有的舊機場應該怎樣發展。目前,從國內的情況來看,老機場的改造利用有以下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繼續作為民航機場使用。1999年9月,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建成通航后,距市中心僅13公里的上海虹橋機場繼續使用,形成了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市兩場”,以浦東機場為主建設國際復合型門戶樞紐,加快構建樞紐航線網絡和航班波。而上海虹橋機場則以境內點對點運營為主,在國內航線樞紐結構中發揮作用,同時承擔城市和地區通用航空(如公務機等)運營機場的功能。
第二種模式是作為軍用機場使用。例如,1997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建成啟用后,南京大校場機場繼續作為軍用機場保留下來,并于1998年進行了擴建。同年,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建成通航,距離市區中心6公里的老機場由軍民合用轉換為軍用機場繼續使用。
第三種模式是選擇徹底廢棄,老機場作為他用。這種模式占了國內老機場使用模式的絕大多數。搬遷后的老機場騰退出大片優質城市建設用地,又正好是一些城市規劃未涉及或較少涉及的地區。通過周密的規劃設計,可以進行大型城市公共中心的建設。
從數量上看,絕大多數城市采用了“廢除一個,新建一個”的遷建模式。相關城市往往選擇新建一個大型或超大型機場去取代老機場,而不是增建一個規模適度的新機場來共同滿足城市航空運輸需求。而老機場的土地,則由政府出面將機場規劃之后,分段分塊拍賣給開發商進行建設。
與國內習慣廢棄老機場相比,國外往往對老機場保留使用,形成了“一市兩場”或“一市多場”。以英國倫敦為例,航空運輸業快速發展,多年來建設并投入使用了6個機場。新機場不斷投入使用,可是老機場也沒被拋棄。其中,擁有1條跑道和1個航站樓的倫敦盧頓機場,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經建成,目前仍在使用。其中,78%來自定期航班,22%來自包機服務。2013年該機場旅客吞吐量在英國排名第7,雖歷經了80年時光,仍然煥發著勃勃生機。
“一市多場”機場體系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城市已較為普遍。在歐洲,米蘭、柏林擁有3個機場,巴黎擁有戴高樂機場、奧利機場,羅馬、斯德哥爾摩、奧斯陸也分別擁有2個機場。在美國,紐約有6個機場,洛杉磯有5個機場,波士頓、邁阿密都有4個機場,華盛頓和舊金山各擁有3個飛機場,芝加哥為“一市兩場”的城市。在亞洲,有8個“一市兩場”的城市,分別是上海、首爾、臺北、吉隆坡、雅加達、東京、大阪、札幌。
可以看出,多機場體系已經成為國際大都市的通用模式。老機場保留使用,能夠充分利用老機場設施設備資源,有效避免單一超大型機場規模不經濟現象,減少空域流量控制,縮短飛機實際地面滑行時間。多機場體系在投資效益、旅客出行便利性和城市安全性等方面具有優越性。
可以預計的是,在未來較長時期內,我國民航事業仍將持續快速增長,機場建設將迎來一個大發展時期。在機場建設過程中,以滿足合理需求為原則,在保證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的情況下,切忌過度超前,貪大求洋。我們要珍惜和盡量利用好城市既有的老機場資源,保留老機場的民用航空運輸功能,這應該是理智選擇。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航空業博弈碳減排 生物燃料成王牌
- 下一篇:低成本航空: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