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誤辟謠不能“說了白說”
據爆料的媒體人稱,4月7日,她要乘坐CA1582從南昌赴北京,但因為晚到兩分鐘而禁止登機,而比其還要晚到至少5分鐘的紅會副會長趙白鴿卻成功登機。日前,國航黨委書記樊澄辟謠時表示,“這個對我們來講是不太這么做的,也不會這么去做的”。(4月10日中國廣播網)
國航辟謠一句“不太這么做的,也不會這么去做的”,給人留下了想象的尾巴,這話就等同于回答“你吃了嗎?我吃了一點,但我沒吃。”本來事件的焦點落在航班延誤上,這次輿論將目光轉移到了國航辟謠,源自于“不太這么做的,也不會這么去做的”的回答,有一種玩文字游戲的感覺。辟謠要達到目的,就絕不能玩文字游戲。面對航班延誤,民眾質疑在所難免,眼下,公眾亟待明晰的是,此次航班延誤是否存在“等領導飛”的人為因素,航空公司應有一個明確的交代。
近年來,航班延誤問題在國內一直是持續不斷,今年“3 15”消費者權益日期間,民航服務調查結果顯示,超過7成人認為航班延誤最煩心。由此,如何減少航班延誤,消弭公眾焦慮,這是拋給航空公司的一道善治考題。除了做好預防和善后之外,辟謠也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服務內容。既是如此,辟謠就當有點“含金量”,規避“假大空”。“不太這么做的,也不會這么去做的”,究竟想要表達什么意思,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措。
猶記得2011年,遭遇航班延誤的網友憤而將事件經過公布在網絡論壇上,稱寧波機場讓領導先“飛”,直指遭遇“領導特權”,結果寧波機場回應是在執行相關規定。這樣的回應起碼是有據可查。可是這次航班延誤,針對“紅會副會長遲到七分鐘仍成功登機”之類的回應,國航以“說了白說”的口吻搪塞而過,顯然難孚民意。“不太這么做的,也不會這么去做的”的背后,或許是在敷衍了事,亦或許是在遮蔽某些真相。
說到底,既然“等領導飛”存疑,航班延誤就不能解釋得不清不楚,乘客的知情權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可以肯定的是,對于現實當中天氣之類的客觀因素影響,乘客對航班延誤往往會抱以理解;而對于人為因素的航班延誤,則需要航空公司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遺憾的是,從現有規定看,航班延誤的原因目前只是航空公司自說自話。這是引發乘客不滿的的重要原因。就拿這次辟謠來說,“不太這么做的,也不會這么去做的”的回應,如此不痛不癢的辟謠,說了也白說。
一言以蔽之,在航班延誤事件上,只有及時準確有效披露信息,提供人性化的服務,才能贏得廣大乘客的理解。如果每次航班延誤,辟謠都是航空公司說了算,不僅于事無補,還會讓猜疑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那么航空公司與乘客的信任鴻溝,只會是有減無增,不論對哪一方而言,都沒有真正的贏家。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機場內幕——誰動了你的航班?
- 下一篇:遏止“詐彈”頻現的關鍵是守住“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