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120”,我們還要等多久
5月6日,金鹿航空救援有限公司和兩家醫院在上海開啟“空中120轉運”合作模式,通過組成一支空中運輸隊和醫療搶救隊伍,為患者提供國內外“一站式”航空緊急救援服務。同日,成都一名身患疾病的嬰兒欲乘坐民航航班前往南京接受治療。航空公司出于安全考慮,要求有專業醫護人員與嬰兒同行乘機,結果嬰兒家長因找不到醫護人員而無奈放棄。
從這兩則消息中,我們不難看出,航空急救服務在我國才剛剛起步,距離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還很遠。所以,公眾在有此需求時,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求助于民航運輸航班。比如,日前南航就成功地在各地空管部門的協調下將用于移植的心臟從桂林運送到北京,及時挽救了一名12歲男孩的生命。東航也成功協助一名被燒傷的獨龍族小女孩赴北京接受治療。
各航空公司基于承擔社會責任和奉獻愛心的初衷,保障特殊旅客乘機的行為值得贊揚,充分展示了航空企業對生命的尊重。但是,受制于時刻和機上設備等條件的限制,民航航班不可能隨時隨地完全滿足所有的急救需求。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部分社會公眾往往出于不了解具體情況等原因,反而苛責航空公司“不伸出援手”。
目前,航空急救服務已經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得到重視。今年3月底,北京市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與歐直公司正式簽約,購進2架EC135雙發直升機。第一架直升機于今年8月到京,第二架將于2015年下半年到京。此外,廣東省人民醫院也開展了覆蓋廣東全省及港澳地區的航空急救服務。但是,距離滿足社會需求的目標還十分遙遠。在美劇《實習醫生格雷》中,空中直升機運送急救患者的場景時有出現,急救飛機運送等待移植的器官也十分平常。民航航班只是作為備選方式。東京、悉尼、紐約等世界大都市目前都是空中、地面急救相互配合,以避免因交通堵塞延誤急救時間,航空救護已經成為一種很普遍的急救手段。
目前,國內各有關部門對空中應急救援的審批時限已逐步縮短。空中醫療救援飛行,從申請時刻、航線到最后起飛,最短可在半小時內完成。雖然并不能做到即時起飛,但已經能滿足大部分空中急救需求。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美國直升機救援的費用大約為每小時1200美元。而國內一架EC135直升機的運營成本約為每小時2.5萬元人民幣,用于航空應急救援的收費大約為每小時3.5萬元。雖然我國通航企業參與應急救援轉運可獲得每小時2800元的政府補貼,但還不足以降低市場收費。如此高昂的價格導致需求減少,需求減少又導致航空急救服務形成不了完整的運營體系,單機運營成本太高。這一問題的解決,顯然不應只依靠通航企業一家之力,而應由相關政府部門從制定稅收、補貼等政策,建立完善的保險制度等方面入手,統一協調。
雖然我國航空急救服務目前距離先進國家尚有差距,但在通用航空發展被寄予厚望的大背景下,航空急救服務行業的“春天”并不遙遠。應順勢而為,抓住機遇,調動多方資源,建立完善的航空急救服務體系。唯有如此,才能讓航空急救服務企業和民航運輸企業各司其職,術業專攻,共同以優質的服務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航空公司不能把規則夾在懷里
- 下一篇:民航報觀察:航班正常 旅客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