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航成為民資投入的"高地"
近年來,與溫州機場一樣,國內很多機場相繼進行了改擴建工作,動輒投資上億元、幾十億元甚至更多。這么多的建設資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地機場和當地政府。如果向政府“伸手”,那么機場省了心,政府就煩心,因為就大多數地方政府如今的經濟狀況而言,確實負擔過重;而如果機場自籌資金的話,處于目前的盈利階段還好,未來一旦開始還本付息,企業的壓力劇增,甚至會把機場帶上虧損的道路。
近年來,國家和民航出臺多項政策和舉措,積極引導民企投資民航業,但鮮見民企在投資機場建設方面有實質性動作。機場業對民資開放有時像個“玻璃門”, 看得見,進不去;有時又像個“彈簧門”,進來了,又彈出去。
究其原因,要讓民航成為民資投入的高地,民航就要破解這“二門”現象,其關鍵之舉是如何真正讓民資進得來、有錢賺。2005年、2010年,國務院先后頒布關于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民航局率先出臺實施辦法,放寬市場準入條件,保證民間資本享有公平進入行業的機會。
好的政策需要有好的措施才能操作,需要有好的項目才能落地。在此背景下,溫州機場勇敢跨出一步,把“看得見”又“有錢賺”的綜合交通樞紐項目拿出來向民資開放,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通過政府引導、國企搭臺、民企唱戲的形式來化解建設資金緊缺難題,有利于激發出民營資本在民航領域的活力。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大型樞紐機場再度崛起
- 下一篇:海外廉航“多拉快跑” 春秋航空復制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