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全球民航業的利潤?
不只是中國,全球民航業都陷入了利潤不斷下跌,甚至虧損面增大的情況,報表上非常難看。那么,航企的利潤到底去哪兒了呢?
延誤、高價、服務不佳、態度又差……眾多民航企業在給許多乘客留下如此難看的印象之外,還陷入了嚴峻的業績困局。
圖:一邊的“三重天”的制約,一面又是自身難以放下身段積極改變運營機制和公司治理上的痼疾,內憂外困的航企們,好像一群啞巴在吃著黃蓮。
國際航協理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湯彥麟日前表示,航空公司運送每位旅客僅獲利5.42美元,約合33元人民幣,凈利潤率僅為2.4%。他坦言,“這個行業有什么地方出問題了”。
近年來,不只是中國,全球民航業都陷入了利潤不斷下跌,甚至虧損面增大的情況。曾經的“高收入”可能現在也只停留在員工收入方面,報表上已經非常難看,以至于湯彥麟都要“瘋了”。那么,航企的利潤到底去哪兒了呢?
作為航空企業,其業績受三個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非常深刻,如同“三重天”:第一重,當然就是老天爺了,天氣因素直接影響到的這個時間段內飛機的起降時間和頻次,也就是航企主業的運營效率和消費者口碑;第二重,就是國際油價,航空燃油價格與原油價格密切相關,而且在民航業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第三重就是人民幣匯率了,航空公司采購飛機、購買航油等會產生有大量外幣負債。人民幣升值就意味著折算成人民幣的債務減少形成匯兌收入,反之如果貶值則會帶來大量的匯兌損失。
這“三重天”里,如果老天爺不待見、油價不停漲、匯率又下跌,就意味著民航業主營業務效率低下、成本高企、收入來源縮窄——從業績上看,基本就沒什么好日子了。
那么,作為服務性行業,民航業是否能提供更多增值性服務來獲得收入呢?筆者認為:難。
飛機首先是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核心需求就是安全、快捷、舒適。我國民航業在安全方面十分嚴格,但最讓人郁悶的就是延誤。延誤浪費大量時間,可以說是嚴重變相提高了乘客的出行成本,嚴重損害了乘客的出行舒適程度。
延誤過多,應對手段或缺乏、或錯位,對于總是不清不楚的“航空管制”解釋起來又扭扭捏捏。說白了,只要無法解決延誤過多和延誤原因的公開化,你就算有再好的附加值服務,乘客也不會滿意。更不會將錢花在提供了服務,卻又讓自己受了一肚子氣的航空公司上。
筆者以為,一邊的“三重天”的制約,一面又是自身難以放下身段積極改變運營機制和公司治理上的痼疾,內憂外困的航企們,好像一群啞巴在吃著黃蓮。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一個財經菜鳥的思考:航企的利潤去哪兒了?
- 下一篇:破解“誤解之困”需信息渠道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