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時代”是日本的災難?
在美國,將小型無人飛機用于商業用途的趨勢開始擴大。日經中文網也有過報道,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將于年內批準用于電影拍攝等的無人機投入使用,此外還將發布包括其他用途在內的綜合性規定。
“這是第2個開放天空協議”,美國彭博新聞社旗下的《商業周刊》雜志給出了如此評價。
所謂開放天空協議(openskyagreement),指的是1980年代美國政府在與各國的航空談判中作為基礎的國家戰略,內容是弱化(或取消)政府對航線開通的限制,允許航空公司自由開通國際航線。美國的航空公司借此增加了運營網絡并提高了旅客運輸能力,逐漸打造成為所謂的“超級承運人(Mega-carrier)”
“無人空運時代”將到來
如果“第2個開放天空協議”得以實施,那么無論是商業舞臺還是從事各項業務的主力軍或許都將在我們的身邊誕生。也就是說主力軍可能已不僅是航空公司,而是從事各行各業的企業或個人。
美國亞馬遜或將成為這樣一個象征。該公司2013年在美國電視節目中公開了利用小型無人直升機“八爪直升機(octocopter)”實現貨物運輸及配送的構想,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其意圖是減少配送車輛,實現降低人工費、縮短運輸時間。據亞馬遜表示,在網絡購物之際,要求當日以及次日送貨的人正在迅速增加。但在大城市,由于交通擁堵情況加劇而難以及時送貨,使用成本較高的摩托車進行配送的情況正在增加。
于是,八爪直升機應運而生。由于希望盡快擺脫擁堵的地面交通,亞馬遜對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展開了游說活動,以推動第2個開放天空協議的出臺。與此同時還開始收購機器人開發領域的創業型企業,準備全面應對“無人空運時代”。
降低配送成本是亞馬遜首席執行官(CEO)杰夫·貝索斯此前就強調的“最后1英里戰役”的主題。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亞馬遜近年來圍繞漲工資相繼發生了員工罷工,以美國以及業務規模巨大、僅次于美國的德國為開端,圍繞配送而產生的問題將逐步擴大至全球范圍。
從使用陸上行駛的汽車到在空中飛行的“快遞員”。明確地說,在不使用汽車的情況下實現送貨的趨勢在日本也開始興起。日本物流行業目前面臨嚴重的人手不足,因運輸成本上升而改用鐵路運輸的趨勢在食品行業間等已經出現。而便利店行業已經開始提供一項服務——將快遞企業的快件寄存在便利店,然后讓收件人自己來取件或由店長和店員等步行送至附近收件人家中。
從電影拍攝到宣傳活動、從田間農活到快遞配送。據說,美國在不遠的將來,將有約7500架無人機為執行商業目而在空中飛行。假設“美國的今天將反映10年后的日本”這一說法準確的話,那么日本的物流和運輸產業或許也有必要著眼被空運替代的時代,制定相應的經營戰略。
日本最后的產業堡壘面臨挑戰
另外,對于汽車產業來說,還應注意另一個動向。那就是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
觀察最近約3個月的報道可以發現,谷歌公布稱其無人駕駛汽車的公路試驗已經達到環繞地球28圈(70萬英里)的距離。為了在2017年投入實用化,谷歌還公開了用于公路試驗的試制車。
對于想通過自動駕駛拓展哪些業務,谷歌從未透露任何消息。但綜合觀察相關人士的發言和博客等可以推測其目的似乎并不在于車輛銷售,而是將自動駕駛相關技術公開給其他企業,讓其開發各種汽車,然后隨著相關車輛的普及,通過服務來實現收益。
這應該是個很好主意。不過,自動駕駛汽車時代對于日本汽車企業來說則顯得很微妙。如果大量生產和銷售是汽車廠商傳統的商業模式,那么自動駕駛汽車作為一種技術,將運用IT使得更多人可以分享汽車、提升每輛車的利用率。換而言之,自動駕駛汽車的登場或將成為“汽車數量最小限度”時代的開端。
谷歌參股的UberTechnologies公司或許也具有象征意義。作為一種業務模式,該公司租用空置的包車,并進行“二次出租”,在提升汽車利用率的同時實現盈利。
對于日本來說,汽車產業是最后的堡壘。不過,如果在空中和IT產業形成以“無人”來撬開大門的趨勢,日本或許難以視而不見。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