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機場不能漏算生態賬:一旦破壞難以復原
填海造機場儼然已經成為時尚。9月初,大連國際機場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才力對外表示,長海機場將通過填海的方式建成世界最大的海上機場。9月15日,海南省傳出消息稱,計劃在三亞市填海建設28平方公里大型空港,一期工程擬填海造地49.5公頃。
“愚公移山”和“精衛填海”,在工程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要將這兩個頗具浪漫色彩的神話故事變成現實已不是難事。盡管如此,沿海城市紛紛填海造機場的行為仍不免讓人訝異。
地方政府的理由是,大連、三亞均為旅游城市,旅客吞吐量逐年上升,原有的舊機場已經無法滿足現有的客流量。按照三亞方面的解釋,2014年9月,三亞鳳凰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萬人次,遠超設計客流吞吐量。而在陸地上進行擴建,征地成本太高,手續復雜,加之地形所限,只得選擇填海造機場。在大連、三亞等地官員看來,填海得來的陸地是無主之地,除了建機場還可以進行商業地產開發,潛在收益巨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地方政府在忙于算經濟賬的同時,卻忘記背后還有一筆生態賬。香港曾經也填海造陸,卻導致維多利亞港的正常功能受到嚴重威脅,船舶航行條件惡化,不少水域波浪和流速增強、沖刷幅度增大,加速港灣內的淤積變淺;澳門曾經熱衷于建設機場人工島,但填海造地堵塞了濕地與海邊連接處,導致大片紅樹林枯亡,鷺鳥數目急劇下降;日本也曾大規模地利用填海造地發展工業經濟,導致海洋污染加劇,沿海生物大量滅絕。昔日大量填海造地的地區和國家,都付出了更大的代價來修復被破壞的沿海生態。更何況,一旦發生地震、臺風、海嘯等自然災害,海上機場的安全性將比陸地機場更加難以保障。
國家早已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但要尊重自然規律,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因此,填海造機場這樣的重大工程,理應廣泛聽取民意,科學規劃,而不該過于重視眼前的利益。國家環保部、海洋局理應對大連、三亞的填海工程進行嚴格的評審和監督。比如,對于原有機場的擴容,則可參照北京建設第二機場的方式,在鄰近地區建設,搭配便捷的交通路網,同樣可以達到吸納更多客流的目的。
機場可以另尋他處,生態一旦破壞卻難以復原。在經濟賬和生態賬這兩個賬本之間,有關部門應當慎重再慎重,思考深入一些,目光長遠一些。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無人機時代”是日本的災難?
- 下一篇:千億建航空公園 不務正業還是另有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