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供熱飯“功夫在機外”
民航局于近日下發緊急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客艙安全工作,嚴格規定飛機在起飛和下降階段不應再為旅客提供餐食服務。這意味著2小時航程以內的部分航線的經濟艙可能將由之前向旅客提供熱食改為僅提供點心盒。(9月2日《新聞晨報》)
民航服務是種“高大上”的服務,故而一有風吹草動,往往便會成為焦點話題,引得眾議紛紜。媒體判斷“今后2小時內短程航班或將不再提供熱飯”,據說是緣于稍早之前,海航某航班在下降到4200米左右高度時遇強氣流顛簸,部分旅客、機組人員在顛簸中受傷一事。航班之上,無疑尤其要重視“安全無小事”;然而,依我之見,航班不再供熱飯,可能更應去琢磨“功夫在機外”。
一餐機上的普通熱食,休說其味道大都不過爾爾,就算以后換成了只提供點心盒,“節省”下來的成本,對那些傳統航空公司而言,大概也不是什么巨大的“肥肉”。所以,我倒愿意相信,即使下步有些航班上吃不到熱面熱飯了,這也未必是航空公司的錙銖必較、精于克扣。但是,有沒有法子兩全其美,既讓航班飛行更加安全,又使眾多乘客不為失去一頓熱飯而牢騷滿腹呢?我覺得,最為可行的對策,還是眼光“朝下”,著力去降低機場餐飲的價格。
在國內,但凡提到機場、高速服務區里的商品及服務價格,一個廣為流傳的吐槽總結是:貴到沒朋友!這方面的具體事例,想必人人都有親身經歷,也就無須羅列贅述。在不少乘客來說,為什么對一餐機上熱食會“戀戀不舍”?一則由于民航服務的特殊性,需要提前較長時間來到機場;再則如果航班飛行在2小時左右,且不提供熱飯,那么實際可能要過上三四小時才能一嘗熱食了。或許有人要問,既然坐得起飛機,怎么還會在乎吃一頓機場熱餐?我卻要說,哪怕再富裕的人,也是少有“把錢不當錢”使的!
不再供熱飯“功夫在機外”,這也不應被當成是什么異想天開。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央廣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早有報道:什么東西就賣什么價,這在澳大利亞的公路、機場和火車站,包括很多著名旅游景點,幾乎從來如此。而且,餐飲價格也不會比外面貴多少,甚至和外面是一樣的;而在日本許多機場和高速服務區的餐廳及專賣店里,所售商品及食品的價格,基本也和市面上沒太大差距,大體相當于等同價位。如此說來,熱衷于“國際接軌”的我們,為何就不能盡快在此方面也多多“接軌”呢?
尤其需要點明的是,機場建設屬于政府投資的公共設施,本不應當、也沒理由出于店鋪出租的奇高定價,而“逼”得有關商家只能水漲船高、轉嫁成本。所以,筆者說的不再供熱飯“功夫在機外”,既是“國際慣例”,也有“降價空間”,到底能不能夠做到民航安全和乘客滿意的雙贏結果?其主要的“癥結”又會出現在哪里?其答案自然可稱是顯而易見、不言而喻的了。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