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飛機:不應低估長遠意義
11月2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其上海的工廠舉辦新聞發布會,中國首架大型客機C919正式下線。
主流媒體多認為,C919體現的不僅是一架大型飛機的價值,還將打破波音空客的雙寡頭壟斷,有利于國家高端工業和制造水平的提升,關乎中國長遠戰略利益。一些批評者認為,C919大部分供應商是外資或合資公司,依然是中國“高技術產品組裝業”的產物,對其安全性和商用前景很不樂觀,甚至戲稱“請領導先坐”。
跟以往任何一場網絡爭論一樣,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發現,“粉”與“黑”之間與其說是辯論,不如說是爭鳴——自主制造還是攢機從下定義的那一刻已進入分歧;而對C919前景的爭辯,還將航空運輸服務市場上的企業競爭與國家間的航空工業的產業競爭等同,從而低估了國產大飛機的現實意義和長遠影響。
概念之爭還是有色眼鏡
關于C919的攢機說來自網上流傳的一張C919供應商列表,列表顯示C919的機身、機翼等組件由中航工業旗下各子公司供應,而其發動機、液壓系統、航電系統等卻是由賽峰、通用電氣、霍尼韋爾、伊頓等外資公司供應。這些信息,讓不少網民驚呼國產大飛機只是中國制造了一個殼,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還是用外國公司的,自主在哪里呢?
個人電腦的“攢機”生產方式,已經深刻影響了網民的觀念。一方面,似乎作為整體的一個產品,其品質、特性僅僅是由供應商來決定。其次,一個攢字,將復雜的過程變得過于簡單。有過DIY經歷的網友都知道,就算是組裝,測試優化也是技術。不僅僅是計算機,從國產汽車、手機,乃至家電,初代產品面世之際都曾遭遇與C919類似的質疑。甚至更進一步,若主要供應商是外資企業,那就是國內某某工業全面淪陷;如果供應商是本土企業,又加上山寨之名。
回到C919攢機說的輿論爭議,從公共說理角度來看,爭論兩方首先要厘清基本概念,就是明確何為自主,再按照自主的定義逐層辯論C919是否滿足自主的條件。攢機說出現在輿論中不到一個上午,就在微博、知乎的網絡平臺上遭到網友的批駁。如微博用戶@裸槍的文章,先定義“自主”的5條標準再逐條論證,因相對清晰的邏輯而具有較高的說服力。
進一步分析,如果僅僅是因為說理的原因導致了攢機說,是不是中國商飛準備一篇說明C919的詳盡文章就能避免這種質疑呢?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認為,與其直接反擊輿論,不如找到“輿論豁免權”順勢而為。我們觀察發現,企業的設計力,能有效減少外界對其模仿、山寨的質疑。這意味著即使與競品有相同的供應商,但因為某些獨特的設計,它會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體驗,從而贏得輿論支持。MacBook和普通筆記本電腦會采用相同的顯示模塊、處理器、內存和硬盤,但消費者不會認為兩個屬于一類產品,因為蘋果對硬件和軟件的重新設計,讓MacBook有了與眾不同的使用體驗。此外還可以參考國產手機和汽車的進化史。實際上在判斷C919自主身份的標準之一,就是自主設計的飛機總體方案。
大飛機背后的戰略雄心和市場信心
關于C919的另一層爭議,則圍繞在C919的商業前景上。具有代表性的是《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作者援引一些航空分析師的觀點稱,雖然C919有國家的大力支持,但要從波音和空客的訂單中分一杯羹依然困難。中國、俄羅斯在飛機設計方面或許水準很高,但是要建立超級復雜的生產系統的供應鏈,滿足飛機所需要的極高可靠性和安全標準,這方面的經驗非常有限。另外一些輿論表示,通過自由貿易和市場交換,可以解決大飛機問題,應該看到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
主流媒體對此著墨頗多,例如新京報評論指出,大型客機采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對我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具有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涉及機械、電子、材料、化工等幾乎所有工業門類和空氣動力、人機工程、系統工程等數百個學科。航空產業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國青年網則稱大飛機是中國夢的眾籌之花,等等。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發現,與主流媒體偏愛宏大敘事不同,在以個人用戶為主的社交網絡中,相對反駁攢機說而言,對大飛機戰略意義的更為細致的思考與分析相對更少。因為技術型問題往往就事論事,對客觀事實和情況本身的爭議不多,爭辯的往往是對事實的認知和解讀。另一方面,涉及產業政策、社會利益等話題的辯論很容易在喧嘩中簡化為立場之爭,從而脫離問題本身變成網絡罵戰。這些導致了輿論對大飛機長遠意義的理解顯得有些空洞。
人民大學聶輝華教授是為數不多的以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大飛機是如何成為國家戰略的網友。他表示,按照靜態經濟學的觀點,中國缺乏先進的航空技術且并不具備生產大飛機的比較優勢,不應該生產大飛機。但動態地看,中國市場足夠大,合適的機制體制下,足以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飛機。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認為,無論是攢機說還是比較優勢說,圍繞在C919輿情背后的,是國產大飛機如何給予消費者足夠的信心。一方面,C919本身需要試飛,需要取得歐美市場的商業飛行許可,另一方面,在傳媒日益發達的今天,國產大飛機的輿論環境并不寬松。一個類似的比方是,機器人盡管降低了工人的工傷率,但一旦造成傷亡,機器殺人的消息就會鋪天蓋地。中國的高鐵提供了很好的經驗,盡管2011年的動車追尾事故讓輿論將高鐵比作活棺材,但今年鐵總宣布將于明年恢復350公里時速時,輿論上更多的是支持之聲。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離MH17航班空難真相大約只有一層紙
- 下一篇:西奈空難:傷俄羅斯的心,要埃及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