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航事件讀懂對航空服務改善的期待
坐飛機突發惡性疾病,飛機落地后救護車近在咫尺,機艙門卻等了50分鐘才開;在誰來將其背上救護車問題上,空乘與急救人員相互推脫,最后病人忍痛自行爬上擔架……這兩天,一篇反映自身遭遇的“檄文”《南航生死間》刷屏網絡圈,引發熱議。盡管南航和首都機場急救中心先后道歉,但輿情熱度依舊“高燒不退”。
不得不說,自媒體時代曝光門檻的降低,也抬升了民眾維權意識的“水位”,畢竟網絡水波效應時常能為維權影響面“加持”。一篇講述個人“飛機上受難記”的文章,能迅速聚攏網民眼球,撩撥眾人在圍觀中的情感共鳴,其聲援聲勢不容小覷。而這番聲援,既有對當事人的厄運隔空的“感同身受”,也有對這起個案中暴露出的國內航空服務業“短板”的吐槽。
對公眾而言,盡管在飛機上突遭重病是小概率事件,可哪怕是1%的發生可能,攤上了就是100%的無力與不幸。起飛后的機艙是完全密閉的空間,若遭遇了“生死時刻”,除了向空乘求助恐怕別無他法。這也是涉事乘客的遭遇能引發輿論共振的緣由:因為“誰都可能攤上事”,這為其際遇提供了很強的代入感,許多人會因此生出焦慮。
在該事件中,要給某一方貼上“麻木不仁”的標簽,確實難言妥當。回溯事件發生經過,在涉事乘客反映不適后,盡管機組對其病情判斷未必準,但也很快預約了救護車。問題就出在救護車在10米外艙門卻遲遲不開以及誰負責將患者抬下去,個中推諉塞責和怕事姿態折射的,是對規定的僵化執行,更是機務工作的銜接窘境。
航空服務在某些方面特別是銜接環節上有問題,這并非首次被呈現——諸如針對特需群體由機場“專供”輪椅服務,到了機艙口又得用拐杖等之類,就曾被詬病。而此次應急救助機制的紕漏,則成了公眾表達對諸多服務短板憤懣情緒的出口。
對飛機機組人員來說,乘客突逢較嚴重的疾病未必常見,可恰是這類緊急情況,能檢測出其應急救助準備的完善與否。作為航空服務提供者,也理應針對“最壞預設”,做最好的準備,尤其是乘客生死攸關之際,更要在每個應急救助細節上做好。或許在具體救助時,牽涉到的領空領地權責有別,可救人終究是首位的,人們評價航空服務質量時往往未必分得清這些,而會秉持“結果導向”。對航空公司、機場或其他服務主體來說,必須補上服務銜接中的罅縫,將認真履責嵌入航空服務的每個細胞中。
值得注意的是,航空領域的應急救助資源要應乘客緊急之需,不吝為公民而動用,這里說的“乘客”并非只是那些“VIP”,而應是每一位乘客。
如今,涉事航空公司與機場方面對此事都是積極回應,“立志改進”的表態也很殷切,但愿其也能從公眾的熱議和吐槽中,讀出對提升航空服務質量的倒逼意味來,并以切實行動規避類似事件重演。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支線機場建設要重視三大問題
- 下一篇:雨雪天更應該為旅客提供實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