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中國加快低空開放依舊困難重重
記者從在天津舉行的直升機博覽會上獲悉,中國已經開始推進的低空開放政策對于社會事業、通航產業的推動作用已經顯現,但通航發展仍面臨許多困難。加快低空開放成為中國業界的普遍期待。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加快低空開放關鍵是要選對路子,大踏步向前推進。國家從宏觀調控的角度更多去把控整體,在細節上放開政策,讓市場發揮協調作用。此舉在給通航業一個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讓更多公眾從通航業的大發展中受益。
早在2010年,中央出臺《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意見分析認為,中國通用航空快速發展,飛行總量年均增長達10%以上,今后10年中國通用航空年均增長預計達到15%以上。
加快低空開放是從政策上支持通航業發展的最直接方式。美國賽斯納飛機公司北亞地區銷售及市場發展副總裁吳景奎認為,從國外情況看,政府的支持對一個國家處于起步階段的通航企業是非常必要的。“中國多數通航企業處于虧損狀態,低空開放對于通航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范達認為,加快低空開放,簡化相關流程,對于發展社會應急救援服務也是大有幫助的。“目前中國實行的是空域管制制度,直升機飛行報批的手續相當煩瑣。簡化起飛流程,在接到符合直升機救援標準的呼叫后,電話申請直升機救援航線,邊起飛邊匯報,可以更大限度的在‘黃金時間’救治傷員。”
日前在回應社會各界對于中國民航航班延誤的質疑時,中國民航局一位負責人曾表示,除航路航線以及民航機場附近區域外,中國國家空管委留給中國民航使用的只有大約20%的空域。低空開放的步伐似乎并不快。
據了解,2012年中國航空器總數較上年增加了14.4%、企業增加了18.7%,而飛行時間卻僅增加了2.8%。一些利好政策多數停留在宏觀層面,具體落實難。例如,從2006年至今出臺支持通航產業的政策性文件只有大約10項,絕大多數以“決定”“意見”“舉措”等宏觀形式出現。
政策公布后通航產業發展也要小于預期。當時樂觀估計,到2015年通用航空器可增長至10000架,保守估計增長至2000架,然到2012年底僅只有1320架。
中國民航大學校長吳桐水認為,目前中國的低空空域使用流程,手續和過程依然繁瑣,現行規定中有很多不明確和模糊之處。雖然大部分低空空域通過協調都可以使用,但主要問題在于協調空域的難度過大,成本過高,費時過長,常常導致正常的通用航空飛行作業難以承受。
“構建一個覆蓋全國,能夠保證社會各階層順利出行的合理高效的交通體系,是實現人和物點到點移動的需要,更是保障民生的需要。”他表示。
空域是通用航空發展的土壤,而低空開放則為通用航空發展敞開了大門。吳桐水建議,配合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還需各方努力,提供政策可用性。特別是直接管理部分需清除不必要的操作環節,對利益相關部門和人員進行嚴格拘束,降低多部門協調的成本,從而使低空空域不僅能用,而且好用。
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低空空域改革領域肯定有宏觀的安排,但在具體推動層面卻并不有力。特別是近年來,在管理方式上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認為,其中就存在一個管理問題,相關部門或應承擔更大的責任。“中國的改革一個很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搞低空開放也要‘摸著石頭過河’,現在關鍵是要‘摸第一塊石頭’。”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