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航:砥礪騰飛四十載 續譜新篇再起航
40年來,西藏民航的隊伍建設逐步增強。
改革開放之初,西藏民航為正處級機構,職工不足百人,以內地調入、征招義務工、院校分配和全國民航單位派援為主。根據民航企業化工作的進程,1985年,在民航拉薩站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民航西藏自治區管理局,并于1993年開始執行局、處、科三級管理體制,由此,西藏民航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工作不斷規范和逐步成熟。為適應民航體制改革、生產保障快速發展的需要,不斷引進高素質、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并努力提升工作能力成為了西藏民航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證。西藏民航結合民航援藏工作的不斷深入和不同時期的工作需求,從自身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薪酬福利制度完善、職工職業生涯規劃建立、精神文化陣地建設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創造和豐富選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工作方式方法,促使一大批樂于奉獻的有志之士,前赴后繼地扎根西藏、奉獻民航、建設邊疆。截止目前,區局共有在冊干部職工2376人,其中,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員工1175人,占49.5%;具有初級及以上職稱和職業技能鑒定資格分別378人和791人,占15.9%、33.3%,基本形成了一支工作經驗豐富、專業技能全面、年齡結構合理、價值目標一致的干部職工隊伍,人才隊伍的保障能力持續加強和提高。
40年來,西藏民航的基礎建設扎實推進。
改革開放前的1977年,為實現毛主席和周總理關于“加速西藏建設、鞏固西南邊防”戰略構想,各方動用8個單位、11個縣域的3萬工人,以犧牲89名戰士、200名民工的代價,歷時8年建成的當時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昌都邦達機場,成為西藏區內第二座民用機場。
之后的40余年里,隨著運輸生產量的不斷增長和地方發展對民航的迫切需求,西藏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如雨后春筍般在雪域高原如火如荼的展開。在拉薩貢嘎機場1989年7月、2000年12月兩次改擴建和昌都邦達機場1995年恢復性建設后,林芝米林機場、阿里昆莎機場分別于2006年9月1日和2010年7月1日通航;昌都邦達機場經過改擴建,于2009年9月29日啟用;日喀則和平機場經恢復使用建設,于2010年10月30日通航。特別是2006年開始的拉薩貢嘎機場“飛行區改造及配套工程”,再次提升了區內樞紐機場的保障能力;作為應急項目的“貢嘎機場助航燈光工程”,在2008年6月投用,結束了西藏民航43年無夜航保障能力的歷史;2011年建成的航油接卸油庫工程,極大地提高了航油運輸效能和航班保障能力,降低了公司運營成本。
助航燈光
進入“十三五”,西藏民航正加快實施拉薩貢嘎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扎實推進三個新建支線機場、拉薩機場二跑道項目的援建工作,抓緊開展林芝、昌都支線機場選址等前期工作,建設規模和計劃投資前所未有。目前,西藏區內5個運輸機場,占比分別達到了全中國高高原機場的33%和世界的12%,均具備夜航保障能力,且功能布局趨于完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長期以來,西藏民航用區內五個機場布局的“點”,通過空中連接區內外的“線”,形成了推動西藏跨越式發展的“面”,讓進藏難成為歷史、出行難得以緩解,極大改善了西藏的交通、投資、旅游環境,有力促進了民族團結和諧,給西藏123萬平方公里土地上330余萬各族兒女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福祉。
40年來,西藏民航的民生保障徹底改善。
西藏艱苦環境、惡劣條件,更好地服務廣大干部職工、解決后顧之憂是各級黨委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通航至改革開放初期,用汽油、煤油、太陽灶燒水做飯,菜品單一且不新鮮,還主要依靠從成都空運,如遇航班延誤,則無蔬菜可吃,靠咸菜下飯,僅能吃飽,無吃好可言;就餐時,只能蹲著或者站在食堂門口吃飯,常常飯菜中夾著塵土,甚至砂礫。同時,取暖難,吃水難,用電難,洗澡難,住的干打壘,除了不缺大風沙和寒冷,好像什么都缺,沒有一扇窗戶是完整的,屋頂的鐵皮也是色彩斑斕,這種現狀持續了很多年。
隨著上級關心關愛源源不斷的釋放,西藏民航歷屆黨委切合實際地逐步實施員工關愛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把體現人文關懷、建設民生項目、豐富生活內涵等方面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吃透、用好政策,把上級的關心關愛用到刀刃上。一方面,從職工生產生活條件、大病醫療互助、豐富娛樂活動等方面給予關心關愛,特別是近幾年供暖工程、職工活動中心工程、陽光棚工程、職工食堂工程等一大批民生項目的投入使用,干部職工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質的改善;文化建設、班組建設、安康杯競賽、文體協會活動等一大批寓教于樂的文娛活動持續深入開展,干部職工的生產生活精神內涵得到了巨大豐富和提升。另一方面,積極向民航上級呼吁進一步提高干部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用待遇留人;進一步健全區局干部職工的生產生活保障,如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提高員工體檢費標準、雪線補貼標準、員工療養費標準和療養天數等,用感情留人;進一步解決區局干部職工的后顧之憂,如建立內部離崗休養制度、內調制度、海拔4000米以上機場員工輪崗制度以及干部交流學習制度,用事業留人。總體來講,40年來,西藏民航實現了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步走、雙豐收,干部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正不斷提升。
(余洋 楊曉煜)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三亞機場:開展第31個“世界艾滋病日”宣傳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