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應致力于提升航空樞紐國際競爭力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九市組成的城市群,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共建世界級空港群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的總旅客吞吐量超過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近800萬噸,運輸規模已經超過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級機場群,位于全球灣區機場群之首。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這三座大型機場之間,以及區域內其他機場如何實現差異化發展,如何形成有效分工,避免惡性競爭尤為關鍵。
在資源配置全球化的時代,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是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橋頭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粵港澳大灣區正處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前沿,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全面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地位極其重要。
實際上,粵港澳大灣區多機場系統的運輸規模已處于世界大都會區或灣區的前列,但并未能有效滿足國家戰略、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仍然有大量的需求被周邊國家或地區機場分流。當前,制約粵港澳大灣區航空運輸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空域資源高度緊張,此外,灣區機場間的“最后一公里障礙”也是制約大灣區機場群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解決大灣區機場群的發展問題,應該進行系統、全面的思考與規劃。
可喜的是,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加速了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的形成,這不僅有效促進了區域經濟要素的流動與人民生活的便利,也為大灣區內機場的協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開材料顯示,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致力于建成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澳門則致力于成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而國家對廣州市的定位是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對深圳市的定位則是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對珠海市的定位是經濟特區、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濱海風景旅游城市。因此,從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看,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都有完善國際航線網絡的要求。但是,這種要求必須回到機場所在城市定位與經濟發展需要的軌道上,以避免惡性競爭。
鑒于此,要促進大灣區機場群的健康發展,要實現區域內三足鼎立向共同提升國際競爭力轉變的目標,就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的核心發展理念。大灣區機場群只有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基礎上,滿足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真正走上健康發展之路。為有效提升大灣區機場群的國際競爭力,應在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基礎上,建立超越機場管理主體的高等級協調發展機制。一是設立服務于大灣區建設的戰略性組織結構,并明確其工作機制;二是立足統籌與協調發展的理念,梳理并優化城市定位與分工;三是借助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促進大灣區空域管理體系改革甚至技術變革,以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四是加快交通一體化建設,完善機場間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系;五是加強對外開放政策協調,實現區域內便利化政策與措施的協同。
此外,建設世界級機場群不但要考慮分工與協調的問題,還要考慮集群的治理問題,簡單的一體化模式有可能讓機場的“天然壟斷性”加碼,從而有悖于《民用機場管理條例》的規制目標。從集群治理的理論看,集群內的“聯盟”越緊密,集群的壟斷收益就越高,政府的監管壓力就越大,客戶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就越難,資源配置效率與綜合效應遞減速度就越快,競爭環境就會越來越不公平。尤其是建立在產權一體化基礎上的“聯盟”,基本是各國反壟斷的重點,英國倫敦蓋特威克機場被強制性分割的案例,就是機場集群治理的典型。
因此,在推動大灣區機場群合作發展的同時,還必須正視行業監管、航空公司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場建設發展三大主題,以及彼此的關系,努力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便利的服務環境。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來回打飛的買茅臺?茅臺酒高價差引黃牛花式炒酒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