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迎來首座年旅客吞吐量破億人次機場
3號航站樓鳥瞰。楊煥敏/攝
12月28日,隨著中國國際航空CA932法蘭克福—北京航班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平穩落地,首都機場誕生了今年第1億名旅客。這意味著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首都機場成為中國第一個年旅客吞吐量過億人次的機場,也是繼美國亞特蘭大機場后,全球第二個年旅客量吞吐量過億人次的機場。
首都機場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擁有3座航站樓、3條跑道、雙塔臺同時運行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如今,105家航空公司將這座機場與全世界65個國家和地區的296座機場相連,其中,國內(含地區)航點160個,國際航點136個。
航空運輸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首都機場的發展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民航發展的縮影,也表明中國民航業依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態勢。首都機場于1958年投入使用,今年正逢機場運營60周年。1978年改革開放后,首都機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機場目前使用的3座航站樓分別于1980年、1999年和2008 年投入運營。1978年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僅為103萬人次,2018年達到1億人次,年均增長達12.1%。上一次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實現重大突破是在2016年,當時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9000萬人次,短短兩年時間,首都機場實現了1000萬增量。隨著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的逐年攀升,機場貨郵吞吐量也由1978年的3.4萬噸躍升至2018年底的超過200萬噸。不僅如此,首都機場還連續9年位列世界第二繁忙機場,并在國際機場協會服務質量評比中連續10 年獲獎。
長期以來,首都機場發揮了區域經濟引擎作用,優化北京城市發展格局,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穩步升級,助力北京市“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經初步數據統計顯示,2013年-2017年,首都機場對區域經濟的年均貢獻總量超過1400億人民幣并逐年上升。首都機場及其相關產業年總平均就業人數達61.1萬人,占北京市年總就業人數的5.12%。首都機場口岸海關監管貨物總量達19362.1萬噸,占北京市口岸監管貨物總量的96.9%,遠高于其他口岸。
作為“中國第一國門”,首都機場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的理念,一切以旅客為中心,持續完善服務保障功能,努力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滿足人民群眾對民航出行的需要。近年來,首都機場推動航空公司拓展國際遠程航線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航線,不斷完善航線網絡;正式接管東區航空器機坪管制職責,加強與航空公司、空管等單位的協調聯動,提升航班正常性,截至2018年12月27日,首都機場放行正常率同比提高12.14個百分點;始發正常率同比提高13.91個百分點;縮短旅客通關時間,改善旅客上網體驗,開展“廁所革命”,推進無紙化便捷乘機,持續補齊服務短板。
與此同時,首都機場認真落實民航強國建設戰略部署,聚焦高質量發展,在“平安機場、綠色機場、智慧機場、人文機場”標桿體系建設上下功夫。首都機場堅守安全底線,織牢國門安全網絡,建立并完善了以對安全隱患零容忍為理念、以安全風險管控為核心的安全管理體系(SMS);對外發布了《“凝聚多方力量,打造綠色國門”三年行動計劃》,從清潔能源應用、地面電源及空調設施推廣、地面運行模式優化、機場周邊綠色交通網絡完善等10個方面助力“美麗中國”建設;認真研究民航旅客出行的新趨勢和新習慣,充分利用新技術,實現安全自動化、運行協同化、服務個性化和管理智能化;從空間品位、環境品位、文化品位和服務品位等維度創新服務產品,開展“禮在國門、禮贊國門”活動、推出各項特殊旅客服務,為旅客帶來更加愉悅的出行體驗。
隨著業務量攀升和運營規模擴大,首都機場努力增強國際航空競爭力,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機場協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際組織開展合作,積極參加國際行業會議。截至目前,首都機場與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的36家機場管理機構確立了姊妹機場友好合作關系。由首都機場發起的北京全球友好機場總裁論壇已成功舉辦6屆,成為中國機場與全球民航業交流合作、傳播中國機場實踐經驗的重要平臺。
未來,首都機場將繼續增強旅客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全力以赴建設世界一流大型國際樞紐機場的“四型機場”標桿,助力民航高質量發展。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臺灣同意東航、廈航申請2019年春節兩岸加班航班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