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觀察:大型機場運行容量觸及“天花板”,周邊中小機場放量增長漸成趨勢
近年來,我國大型樞紐機場客流增長迅猛,航班持續高位運行,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地區機場時刻資源高度緊張,各方面的資源保障能力已觸及“天花板”。
機場運行容量接近或超過保障能力,一方面造成航班延誤的大面積增加,另一方面運行的安全裕度不斷縮小,不安全風險逐步積累,整個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面臨極大的挑戰。
鑒于此,2017年9月民航局發布《關于把控運行總量調整航班結構,提升航班正點率的若干政策措施》,對航班時刻安排進行運行總量控制和航班結構調整。
本文在“控總量,調結構”背景下,對主要區域大型機場及周邊中小機場發展情況進行分析。
京津冀地區
長期以來,京津冀地區“北京吃不下,天津吃不飽,石家莊吃不著”的情況飽受詬病。但近幾年,這種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天津機場和石家莊機場分別以高于行業平均增速七個百分點和十九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各機場分工定位更加明確,有力地舒緩了首都機場時刻資源需求的壓力。
可以看出,近十年,石家莊機場平均增幅為30.6%,天津機場平均增幅為18.7%,而同期首都機場增幅僅為6.1%。
目前,天津機場和石家莊機場共有三條跑道,理論上可以滿足本地區8000萬人次左右的航空運輸需求。
珠三角地區
本地區內地廣州白云機場和深圳寶安機場是最主要的兩個民用機場,運輸量占本地區總量的90%以上。目前,這兩個機場的使用容量已接近峰值,急需擴充容量。
眾所周知,珠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居民可支配收入高,航空運輸需求旺盛。而該地區軍民機場數量相對較多,且集中度較高,空域資源使用錯綜糾結,空中交通管制面臨較大壓力。
近十年,該地區廣州白云機場平均增幅為7.9%,深圳機場平均增幅為8.3%,而同期珠海機場增幅卻高達25.1%。由于珠江西岸沒有大型民用機場,西岸居民出行只能舍近求遠。近幾年,珠海、江門、中山等地客流回流至珠海機場的趨勢明顯,很大程度上助推珠海機場快速增長。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廣州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快速推進,深圳機場三跑道機場能否大幅度增加機場系統容量也因為空域的問題存疑,珠海機場就必須起到第三極的作用。
長遠看,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將為珠海機場的快速發展提供條件。當然,珠江以東選址廣深莞惠共同的新機場應該予以考慮。
長三角地區
長期以來,上海在長三角地區的核心輻射帶動作用有目共睹,有力地促進了地區整體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該地區蘇州、無錫、常州、嘉興,甚至南京、杭州等城市獲益匪淺。目前,上海已成為中國第一個航空客流過億的城市,且上海浦東機場的貨運量多年排名全球第三位。
由于該地區糟糕的空域和天氣條件,上海兩場深受其害。
近十年,該地區上海浦東機場平均增幅為9.5%,上海虹橋機場平均增幅為6.5%,均低于全國民航平均增幅。而同期南京機場增加為12.5%,無錫機場增幅則高達17.5%。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國際航空出行需求旺盛,而上海浦東機場是最主要的出入門戶。隨著國內客流的回流,上海浦東機場將著力構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國際航空樞紐。
成渝地區
成渝地區地處我國多山的西南地區,總體來看,各種交通方式的替代性不強,航空運輸是主要的中遠距離出行方式之一。四川省人口眾多,成都的首位度高,聚集了全省各種優勢資源,新一線城市建設如火如荼。
目前,成都正在全力以赴加快推進成都新機場建設。
近十年,該地區綿陽機場平均增幅為34.5%,而成都雙流機場平均增幅則僅為10.7%。
隨著成都雙流機場進入容量使用的瓶頸期,綿陽機場盡管總體規模不大,但綿陽、德陽等地回流明顯。
廈泉漳地區
廈門高崎機場是本地區惟一的大型民用機場,服務范圍輻射廈漳泉地區。泉州晉江機場為軍民合用機場,歷經改造,航空客貨運量巨幅波動。
近十年,該地區晉江機場平均增幅為16.8%,而廈門機場平均增幅為11.1%,近五年則僅為7.2%。
在這里,不得不說,廈門機場可能正在錯過民航最佳發展期。廈門高崎機場位于廈門本島,現有一條跑道,機場各種保障資源有限。廈門新機場約十年前開始選址,于2014年場址獲批,但至今仍未立項。
大型機場周邊中小機場快速發展的案例并不局限于上述五個地區,比如海南地區,由于三亞鳳凰機場和海口美蘭機場使用容量接近滿負荷,造成投入運行短短幾年的博鰲機場客流量激增。
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導致了航空運輸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此外,我國北京、上海、廣州等航空樞紐城市機場數量偏少,且未構建起功能定位分工明確的多機場系統,也是造成主要繁忙機場運輸需求持續上升的原因之一。
一年來,在控總量調結構背景下,大型機場航班準點率大幅提高。2018年10月,北京首都、上海浦東、上海虹橋、廣州白云等機場航班準點率均在85%以上,全國32個千萬級機場平均準點率達到了82%。由此可見,局方開出的“控總量,調結構”藥方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療效”。
當然,“控總量,調結構”不應是權宜之策,期待各航空公司以此為契機,優化和調整航線網絡結構和運營策略,推動我國支線航空發展;同時,各機場要加快保障能力建設和機場基礎設施建設,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高品質航空運輸的需求。(來源:明說民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空港關注:MH370原調查團隊將解散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