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大型機場推進標準II類建設,樞紐機場開展CATIII類研究
2018年,我國民航旅客運輸量已達6.1億人次,同比增長10.9%;千萬級機場達到37個,北京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
中國民航的快速發展給飛行安全和航班正常帶來巨大挑戰,其中,低能見度對航班運行安全和正常都有較大影響,提高低能見度運行和保障能力,減少天氣對航班正常的影響,不僅是真情服務的需要,同時也是安全運行的需要。
航班要在低云、低能見度天氣條件下正常著陸,主要使用儀表著陸系統,這是目前全球應用最為廣泛的飛機精密進近著陸系統。該系統根據決斷高(DH)和跑道視程(RVR)分為三類,即CATⅠ、CATⅡ和CATⅢ。其中,最高等級的CATⅢ又分為A、B、C三種。級別越高,飛機進近著陸對天氣的依賴度越低,適應性越強,決斷高(DH)可以從60米降至15米,跑道視程(RVR)則可以從550米降至50米,甚至達到飛機接地那一剎那才目視能見跑道(DH、RVR雙雙為0)的程度。
目前,中國民航有11座機場公布了CATⅡ類標準。其中,上海浦東機場、北京首都機場公布了CATⅢA類標準。今年9月,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將在國內率先實現CATⅢB類運行,即決斷高低于15米或無決斷高、跑道視程小于175米但不小于50米的運行,有望由此減少低能見度造成的航班延誤,從而進一步提高航班正常性。
為此,民航局提出了在大型機場繼續推進低能見度起飛、標準II類或特殊II類及相應的A-SMGCS(高級地面活動引導及控制系統)建設,在樞紐機場開展CATIII類研究,全面提高機場低能見度運行保障水平的總體要求,切實推進民航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航行新技術發展和機載設備升級,對于我國航空公司低能見度運行能力大幅提升起到很大作用。我國已有22座地形復雜的機場設計公布了RNP AR程序,解決了困擾這些機場多年的秋冬季航班正常性低、機場通達性差的問題。與此同時,中國民航發布了HUD實施路線圖,通過飛機HUD設備加改裝,加速低能見度運行步伐。截至去年底,中國民航共有1133架飛機安裝了HUD,14家航空公司具備了HUD運行資格,已有87座機場公布HUD特殊Ⅰ類標準、20座機場公布了HUD特殊Ⅱ類標準、11座機場公布了HUD RVR150米起飛標準,特別是首都機場率先公布了HUD RVR90米起飛標準。航空公司也已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提升低能見度運行的價值。
2018年我國民航航班正常率達80.13%,天氣造成的航班延誤占比超過50%,其中低能見度影響占很大比重。2019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全面提高機場低能見度運行保障水平,全面推動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西部機場集團召開西安國際航空樞紐戰略規劃座談會
- 下一篇:返回列表